75岁、80岁、90岁!“铁三角”值守党员服务驿站,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前亭村村口,有这么一间温暖的小屋。在这里,可以遮风避雨;在这里,可以喝到免费茶水;在这里,能修车打气;在这里,只要你有困难,总有人伸出援手……
这间简易板房,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防控执勤点而建起来。如今,小屋又有了新的名字——党员服务驿站。
值守驿站的三位老人,彼此原先并不熟悉。疫情防控时,75岁的庞玉良负责宣传,90岁的张廷省和80岁的周广元参与巡逻,由此结下了深厚“革命友谊”,三人如今又结成了值守党员服务驿站的“铁三角”。
谈及为啥要把疫情防控执勤点改成党员服务驿站,前亭村党支部书记张廷建告诉记者,去年,为了让志愿者们能安心值守,柳泉镇按“十有”标准建设防控执勤点。有了简易板房,有了空调、饮水机,志愿者们在寒冬的夜晚有了歇歇脚的温暖小窝。如今,这个小屋仍承担着登记外来人员的职能。
“这屋闲置下来挺浪费的,我们寻思着这儿靠近村子,服务群众比较方便,就把它改成了党员服务驿站。元旦前,跟‘老哥仨’商量时,他们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愿意来党员服务驿站当志愿者,1月2日,这个党员服务驿站便‘开张’了。”张廷建说。
别看老哥仨年纪大,当起志愿者,劲头也大。
修车工具、针头线脑、雨伞口罩,老哥仨想到啥,就给小屋添置点啥。屋里的三盆金桔是90岁的张廷省专门坐公交从潘塘花木市场拎回来的,“让来这歇脚的人,觉得温馨些。”
别人干志愿者是当成奉献来干,可老哥仨当志愿者却当成“工作”来干。
“开张”三个多月来,不管刮风下雨,三位老人一天不落地到岗志愿服务。原本,党员服务驿站早上八九点钟开门,可想到村里有几十名妇女四五点钟就要出门打工,三位老人只要逢阴雨天,凌晨四点半便打开门,让在村口等车的村民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那天,因为知道我头天晚上喝了点酒,怕我忘了来给村民开门,廷省哥用手机照路,走了十分钟,凌晨四点半就来开党员服务驿站的门。其实,这事我哪能忘呢,你年纪这么大了,走夜路多危险,这样的事,交给年轻人,你俩放心。”“年轻人”庞玉良拍着胸脯给两位老哥保证。
为大家服务,三位老人的情之真、意之切,在庞玉良的工作日志上一览无余。
不久前,几个外地人来江苏康华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怎么也找不到地方,来党员服务驿站问路才知道,公司搬去了淮海文博园。怕来人摸不对路,庞玉良顾不上吃中饭,坐着对方的车,一路给他们领到了淮海文博园。人家请吃饭,庞玉良不肯,人家要给回程的路费,庞玉良也不要,自己坐公交回来,继续志愿服务。“她加我微信,非要给我钱,那钱我哪能要,俺们哥仨做好事,可不是为了钱,为的是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庞玉良摸着胸口佩戴的党徽郑重地说。
给乘车忘戴口罩的人提供免费口罩,给走半道车坏了的赶路人提供修车工具……在庞玉良的工作日志上,三个多月来,老哥仨前前后后给村民提供的帮助,总共已有1000多件。党员服务驿站门口张贴的服务项目也一改再改,“刚开始时,我们琢磨出了八项服务项目,后来又陆续增加了物品存放、雨伞借用、候车避雨等项目,想到啥就添上啥,能多给老百姓提供点啥方便就多提供些。我们最近准备让村里再购置一些一次性雨披,这样一来,来借雨具的外村人,就不用专程再跑一趟来还雨具了。”周广元告诉记者。
只要是给村民提供帮助,老哥仨每一桩每一件都当成正事来办。
近年来,柳泉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们种植黄桃。77岁的建档立卡户张廷举也动了心,想把自家一亩半地里种植的玉米、花生,改种成黄桃。但老人因脑梗行动不便,儿子又在外打工,帮不上忙,听说种植黄桃费功夫,便打了退堂鼓。
老哥仨得知后,说服了张廷举,“大包大揽”地请村里的党员一起来帮张廷举栽种黄桃树苗。地里的后续农活,也由“小年轻”庞玉良一肩扛下。
每隔几天,就去除除草、施施肥,在庞玉良的精心侍弄下,村旁西山坡张廷举的一亩半地里,黄桃树已生根发芽,在蓬勃春日里,孕育着新的希望。“我能干的,就自己干,一个人干不了,就请村里的党员一起帮着干。现在有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咱们说啥也得帮衬一把,让廷举也能过上好日子。”庞玉良说。
这个在疫情发生后就不曾“退场”的小屋,因为三位老人的坚守,因为一群人抱定党员服务群众的志向,传递的温暖,一直在延续。
编辑: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