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徐州“田秀才”土里“掘金”带民致富

2021-04-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4-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4月,谷雨刚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的甘薯大棚育苗基地,甘薯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几位工人正在温室大棚里采剪甘薯苗,一捆捆的整齐地码放在墙角。别小看这些甘薯苗,它可是当地农民增收的“财富密码”。

  今年39岁的袁起,是这片甘薯育苗基地的带头人。14年来,他扎根农村,在家乡贾汪区江庄镇创办了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了徐州现代甘薯产业研究院,领办建设了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带动贾汪区及周边薯农发展特色甘薯种植10000余亩,经济社会效益达1796万元,年安排当地农村劳动力1376人次。

  从最初的门外汉到有本领、懂经营的“田秀才”,眼前敦厚淳朴的袁起,给乡亲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也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尽己所能,帮助父老乡亲在土里掘出“黄金”。

  近几年,江苏省高度重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育了一大批“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在乡非“乡”、说土不土的乡土人才,已成为江苏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3月17日,江苏省人社厅公示新一批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名单,袁起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榜上有名。

  “秀才”种地 不走老路

  袁起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高材生,“那年考上政法大学,可是给我们村放了一颗卫星,乡里乡亲的都说我们村出了一个‘秀才’,以后肯定有出息”。

  大学毕业后袁起获得了到高校工作的机会,这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不错的一份“差事”,但是未及一年,他便选择回乡创业,当起了农民。袁起的举动,在平静的村子里激起了千层浪,成了当时的头号新闻。

  秀才当农民,这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举动。“当时村里有个本家大爷,拉着我的手直看,然后说,‘你手上连个老茧都没有,也能在土里刨食?赶紧回去吧,省得给你爹娘丢人!’”袁起讲起当时回乡务农的经历,颇为感慨,“当时压力确实很大,包括我父母,对我回来的决定都是坚决反对的。但我还是顶住了这些质疑回来了。”

  是什么让袁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

  “贫穷就会让人瞧不起,想想依然穷苦的村里人,还有几十年都没变化的老村子。我就给自己说,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致富。”

  首种紫薯 销售惨淡

  创业初期,袁起将目光瞄向了营养价值颇高的紫薯。在村里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承包了28亩地,开始了紫薯的种植。“本想着这种新型的绿色健康食品,一定能受市场欢迎,然而现实却‘打脸’了。”袁起说,当年紫薯的收成并不赖,产了七八万斤,但只销售了一两万斤,亏损数万元。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袁起调整了种植比例,改变了发展模式。承包的土地中,一半拿来继续改良种紫薯,一半用来增种更多品种的红薯。凭着敏锐的经济头脑和开阔的眼界,袁起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帮助下,成立了江庄镇劳信种植业合作社,推广起“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农业生产发展新模式,领着农户一起干。

  合作社由最初的49户增长到576户,2010年吸纳贾汪区供销总社作为团体会员,袁起成了远近闻名的“田秀才”,服务范围覆盖贾汪区1500农户,涉及土地面积3500亩,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

  做精做细 全产业化发展

  2013年,袁起创立了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甘薯全产业化发展。

  “别看一块小小的甘薯不起眼,里面的学问可真不少。”袁起告诉记者,江庄镇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甘薯,但是以往的甘薯品种单一,甜度低,口感欠佳。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感需要,他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5个甘薯新品种。

  其中包括适合蒸着吃的“网红蜜薯”——普薯32;适合煮着吃的心香、徐薯32;适合烤着吃的粉糯适中、甜度高的烟薯25;适合做粥的商薯19、徐紫8号……

  在徐州农科院曹清河博士、山东省农科院王庆美博士指导下,2013年,袁起开发了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被誉为“蔬菜皇后”的菜用甘薯,袁起谈到菜用甘薯如数家珍:“和普通红薯叶相比,菜用甘薯叶子背面没有绒毛,吃起来口感细腻,清香爽滑,且营养价值丰富。”如今,菜用甘薯每亩纯经济效益3万元左右,年销售收入600万元。

  2019年,袁起又做出了大胆尝试:将甘薯种植拓展到甘薯加工。去年12月,公司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正式投产甘薯深加工产品。“我们目前生产了四个系列的甘薯加工产品:地瓜干、甘薯杂粮粉、甘薯泥、甘薯薄饼。这些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一经面世,就颇受欢迎。”袁起自豪地说。

  扩产增收 科技先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作物要想长得好、收得多,离不开科学种植和机械化操作。

  14年田间地头的经验摸索和不断改进,如今袁起的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实现甘薯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和精深加工。就拿种植环节来说,从起垄、刨坑、浇水、插秧、到覆盖,一棵红薯秧种好,以前纯人工种植,一亩地需要4个人连续干4个小时,实现机械化后,1个人1小时就可以作业十五六亩地。

  除了机械化种植,病虫害也离不开科学防治。“红薯的主要虫害是蛴螬,传统的做法就是喷洒农药除虫,但我们现在用上了黑光灯,利用黑光吸引诱捕蛴螬。整治3年,如今我们的甘薯基地已将此虫害灭绝。”袁起说,用黑光灯除虫,甘薯更绿色健康,品质更好,商品率提高了20%。

  “万亩甘薯过亿元,一块甘薯富半区。”这句话是袁起的心声,也是他的目标和夙愿。14年的深耕细作,袁起的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一家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3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

  徐薯薯业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企业、徐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袁起本人也曾多次受到省、市、区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被授予全国农村杰出实用人才、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三带”名人、江苏省高级乡村振兴师、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徐报融媒记者 王岩/文
  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图、视频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