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开增收“秘方” “授人以渔”让经济薄弱村走上小康富裕路
◎文/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张毅是来自徐州农科院的甘薯助理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2020年4月14日,他被派驻到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独山村帮扶,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以来,张毅融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术及满腔的热情,把对农村、农民的爱深深地印刻在这片热土上,帮扶独山村从省定经济薄弱村走向小康富裕路。
独山村位于江庄镇西北部, 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7658亩,土地贫瘠、丘陵高亢地区居多,曾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何履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用自己的知识,让这片土地改变模样?“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给农业插上一双科技的翅膀。”张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自身的科技知识优势得出结论。
想到就干,张毅以产业规划为指引,利用后方单位徐州市农科院的资源优势,多次邀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到村调研,为独山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针对往年农户留种自繁、重茬种植,导致甘薯病害多发重发等问题,并跟踪市场需求,张毅选择徐薯32、徐紫薯8号等优质高效甘薯品种,在独山村示范种植18亩,弘扬“做给农户看”“领着农户干”的精神,提供20个就业岗位,带动1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就业;协助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3种甘薯休闲食品;在江庄镇举办全国非主要农作物(甘薯)登记品种展示观摩活动;注册申请“薯家飨”甘薯品牌商标1项,设计包装礼盒,并全程参与“扶贫产品进市级机关”“扶贫产品进贾汪区机关”“徐州金秋扶贫农产品展销会”等消费扶贫活动。
4月的独山村,金灿灿的油菜花点缀着绿色的麦浪,给这个春天带来无限生机。但在四周连绵不绝的丘陵上、山坡上,缺水少土的窘况,让各种粮食作物望而生畏。
为了让荒山披上绿衣,让农民“靠山吃山”,2021年3月,张毅与市农科院领导一起,从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引种辽榛3号、达维、平欧21号和玉坠4个适合山地生长的榛子优良品种,带动22户农民栽植8890余株,绿化山坡100余亩,明年将开始挂果,两到三年果实量达到8万余斤,预计增收40万元。
张毅积极协调各后方单位帮扶资金及时到位,并与当地知名企业签订入股合作协议,采用固定收益分红,年收益率10%,为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增加4万元。
配合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张毅积极协调资源,为独山完成“两路一桥”村级工程(全村3万平方米道路硬化、村外环“保林辅路”及大贵桥),建成3个休闲娱乐广场,实现路灯全村覆盖。截至2020年12月底,村集体收入由2019年的19.97万元增长到61.15万元,增幅达206.21%。
潜心研究、脚踏实地、认真负责,这是村民对张毅的印象。走遍所驻村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张毅用自己的科研知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短短一年的帮扶,结下了累累硕果,让独山村这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编辑 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