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领阅不凡世界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随着社会发展,读书条件得到很好改善,更多的人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偏好和读书目的,从为国为民的情怀,到著书立说的志向,以及追求功名富贵、修身养性等目标,读书不仅仅是阅读本身,更是一种与世界的连接。在“世界读书日”向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致敬,也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读书这件事。
热爱读书,向书本学知识。前几天,一篇2017年博士论文的致谢让亿万网友泪目,黄国平靠读书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开出了绚烂之花,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杂音。读书对于国民个人、对于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历史上像黄国平一样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比比皆是,“凿壁偷光”的匡衡、“头悬梁”的孙敬、“囊萤映雪”的车胤,还有“一代名臣”曾国藩,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对于国家,读书关系着国民受教育程度,影响国家整体素质提升。据统计,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水平,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水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未曾接受高等教育、甚至高中阶段教育。认真读书,向学本学知识,意义不言自喻。
勤学苦练,向实践学真知。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杨绛先生其实说的是“知”和“行”关系,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实践必不可少。“知”与“行”是一对“好搭档”,没有“行”的“知”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知”的“行”也会变得盲目,只有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才是智慧。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我们要勇于担当担责,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常思常悟,向时代求实效。如今,读书时代正在变成读屏时代,在日常生活中你也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低头看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短视频。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带来了文化话语权的转移,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让知识和文化等能服务大众,但是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阅读浅层化等问题。作家麦家为了隔绝这些信息,关掉了微博、微信,删除了新闻APP,但是信息时代更多的人还在网上活跃着,而且这个数字只增不减。对此,我们一方面是要主动思考,多读历史、经济等书籍,通过广泛地、大量地阅读经典,总结融合,形成自己的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维体系;另一方面,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为时代提供更多精品,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辛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