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丨重返“地道战”:寻访红色印记,筑牢信仰之基

2021-04-19  来源:汉风号客户端  编辑:李璐
2021-04-19  汉风号客户端

徐报融媒记者:蔡思祥 龚严巍/文 刘冰/图

“……打伤了就抬,打死了就埋,冻僵了迎风跳跳,饿急了紧紧裤带。我们是党的队伍,铁的心,一切困难都在我们面前滚开……”八十多年风雨岁月,八十多年斗转星移,如今这首《湖西军歌》的歌声依然回响在张后屯村头,这段歌词依然铭刻在张后屯村民心头。

2021年4月中旬,徐报融媒“寻访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来到这片湖西军民曾浴血奋战之地,探访这片融入了血与火的热土……

这里曾是丰北抗日根据地政治与军事中心

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地处苏鲁两省四县交界,属湖西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张后屯村为丰县县委主要办公地,县委在此发展组织、传播真理、唤醒民众、开展对敌斗争,当地群众积极踊跃参军支前,掩护革命干部,养育军烈子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张后屯因而成为丰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赢得了“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的美誉。

张后屯村地道文化广场。

“丰县是湖西地委前身——苏鲁豫特委的成立地,也是湖西地区第一支统一的抗日武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的成立地,还是通往延安秘密交通线的中枢地。李贞乾、王文彬、范子侠等千余名丰籍仁人志士血染沙场、为国捐躯,奠定了丰县作为湖西革命根据地堡垒县与中心区的特殊地位。”在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的入口,丰县首羡镇文化站站长刘艳明告诉记者,张后屯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共丰县县委办公地,也是丰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这里曾采用地道战等形式与日伪军展开过殊死较量。

地道人家旧址。

地道内设施齐全,战斗时攻守兼备

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保护区面积1500平方米,地下作战用的地道,以及卡口、地下指挥室等设施保留完整。地道以古榆树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南北支线3条,东西支线1条,形成了户户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外人很难发现。

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

“地道深度一般距地面2米,洞高约1米至1.5米,宽约0.8米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刘艳明告诉记者,当时的地道内还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并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根据不同地形地物,分别在地道上方的碾子、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工事、枪眼,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

设置在床铺下的地道出口。

湖西抗战第一枪,“苏支”崔庄一战成名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湖西地区发生的大小战事数百件,其中发生在首羡镇的崔庄战斗是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湖西抗战打响的第一枪。

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后改称苏鲁豫支队,简称“苏支”) 挺进湖西,到达湖西地区单县、丰县边境。当时,丰县头号汉奸王献臣部盘踞崔庄、韩庄一带,亲日害民,威胁丰北抗战大局。苏鲁豫支队支队长彭明治在丰县地方抗日武装的配合下,于12月29日拂晓前,突袭并一举歼灭王献臣部,毙伤俘伪军800余人。

“苏支”崔庄一战成名,被湖西人民誉为“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此后,苏鲁豫支队在丰县地方抗战武装的鼎力支持下,到1939年上半年便创建了下辖22个县、方圆近400公里、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湖西抗日根据地。在方圆近400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除县城少数据点和铁路沿线为敌占领外,均为苏鲁豫支队纵横驰骋的抗日根据地。

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

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八路军勇敢善战,且纪律严明,到处受民众欢迎,好多农家子弟纷纷加入了八路军,有的游击队整建制的加入了八路军。当时八路军来时千余人,18个月后到陇海路以南调防的时候,已经号称是8000人的威武之师了。”

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地道战遗址。

刘艳明介绍道:“ 听一段红色故事,看一看抗日军民杀敌的地道,这里散发的红色魅力,总能让参观者不虚此行。在张后屯村,人人都知道地道战的往事,家家都能讲地道战的故事,我们地道战遗址项目通过恢复修建,已经复原了当时地道的原貌,来这里大家可以亲身体验、感受那个血火交织的年代。”

地下作战用的地道,以及卡口、地下指挥室等设施保留完整。

地下作战用的地道。

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是为了筑牢信仰之基,是为了补足精神之钙,让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我们勇往向前,让英雄精神激励当地的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为创造更加美好而富裕的生活而努力!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