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在这里,看乡村振兴的“曙光”

2021-04-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4-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草木萌生,田野新绿。4月的彭城大地,伴随着日渐温暖的春风,处处升腾着无限生机与希望。从四季花开的宽敞小院,到一望无际的平坦马路;从整齐划一的现代大棚,到郁郁葱葱的苗木基地,千里沃野的徐州,正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发展华章。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亿万农民提振了信心。几年来,徐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形成了产业兴农、人才助农、生态惠农、文化育农、党建强农的五大振兴思路与模式。

迈入“十四五”,新时代乡村振兴已被赋予新的使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展望乡村美好未来,徐州也将大步向前,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臧秀君 朱睿

全局谋划 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巩固农业生产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市到现代农业强市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4月,我市颁布《徐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局性谋划,通过明确目标任务、规划工作路径、部署重大工程、强化政策保障,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在徐州全面实施。

从2018年到2022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里,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徐州,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全市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农产品、乡村旅游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

2021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标“二十字”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这是徐州回眸过往,充分认识到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振兴有制约等问题后,提出的有益举措;也是徐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坚定探索;更是徐州抢抓机遇,跨越赶超,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践中展现出的作为与担当。

翻阅市农业农村局有关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今年我市“三农”工作战线将以落实“十四五”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主线,结合现阶段“三农”发展形势,以实施“四行动一工程”(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善治行动、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和“三乡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系统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动力

回顾“十三五”时期,徐州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先行发力,下出了高质量开局的“先手棋”,不仅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民生活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全市62.7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0871户,改善农民住房70915户;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81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2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新增162个省级水美乡村;1820个村卫生室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1184所,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2334个,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7.2%;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入户率、镇村公交开通率均达100%……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是我市“三农”工作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这不仅是“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徐州为实现乡村振兴阶段性任务目标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也是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的有效路径。

把目光聚焦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这里的千菇园是该镇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内建立10个食用菌种植标准化小区,126栋全季节调温菇棚,以种植鸡腿菇、灵芝、羊肚菌、茶树菇等食用菌为主。作为徐庄镇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千菇园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销售建在网络线上,借力电商平台,通过网络销售、直播带货方式,拓展销售渠道。目前年产值1800余万元,带动当地300多人就业,小小的食用菌撑起了惠民助民的“致富伞”。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人才同样是重中之重。“人”带动城乡之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的联动,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三乡工程”,率先对农村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激活“人、钱、地”关键发展要素,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去年,我市通过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引进了1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和8个产业研究院,沛县敬安镇辣椒制种院士工作站、新沂市水蜜桃博士后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项目纷纷落户徐州;新建25个农业产学研基地;吸引大专以上高学历人才下乡领办项目63个,投资金额达24.7亿元;推动专业技术人员下乡3247人,为城乡融合激活了发展新动能。

谱写新篇 从『三农』大市到『三农』强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推进乡村振兴,要多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要着力强化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是徐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市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1153万亩、产量在100.4亿斤以上、生猪出栏273万头。大力开展乡村产业招商,确保全年招引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以上,通过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然而,当我国“三农”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时,仅仅提到农业现代化已经远远不够,为了确保城乡共享发展成果,保证城乡持续繁荣和乡村生态宜居,实现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有机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明确增加“农村现代化”这一内容。

我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完成2.5万户农房改善任务。加快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力争到年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行政村达到35%,行政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80%,农村卫生户厕有效使用率达到90%。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物流等基础设施,全年新建村内硬化道路1000公里以上,建制镇管道燃气通达率达到72%,农村物流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50%。

另外,市供销社也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共建促进富民强村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据了解,今年我市供销系统计划建成经营灵活、管理民主、以农民为主体的“村社共建”示范点30家,发展农民社员2万人,推进村级基层社与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形成广泛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每一个目标,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将助推徐州从“三农”大市向“三农”强市奋力迈进。为农村环境“洗脸”,为产业发展“洗牌”,徐州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释放出无穷无尽的能量与伟力,誓要在千里沃野闯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