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红 日子火
◎徐报融媒记者 骆耀明 通讯员 张勤敏 王兆廷
近年来,铜山区房村镇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精品亮点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由点及面发展,带领乡亲们同心奔小康。
■合作社产业越做越大
4月12日,记者来到吴湾自然村,看见路两旁的梨花还没落尽,梨树长出了新叶,株株梨树,参差错落,一眼望不到边,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这里便是房村镇万亩皇冠梨种植基地。吴湾自然村是房村镇皇冠梨种植的主片区,以皇冠梨为主导产品,还发展了苏脆一号、秋月梨等30多个优质品种,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从哪弄来这么多新品种呢?徐州宫品果品合作社负责人张强说,都在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呢,这里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实验站。合作社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互动,最新的果树品种和管理技术都能在这个果园里落地。他们最新引进的秋月梨,是目前全国叫好的梨树品种。2006年,张强的父亲张守君成立了徐州宫品果品合作社,虽然当时入股的只有15户,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合作社由原来的150亩扩展到现在的12000亩,从原来的15户增加到280户(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50户)。
合作社的产业越做越大,队伍越来越大,但需要打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运转,靠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张守君召唤回了从部队退役的儿子张强。从子承父志返乡创业的那一刻起,父亲的话就一直在张强耳边回响:你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前在部队的时候任务是保家卫国,现在就是带领百姓共同致富!他正用年轻人的理念、激情和智慧描画着果园新的未来……
■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闻着花香、看着美景,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新庄村。新庄村的振兴靠的是小小的“指甲”——弹奏古筝用的拨弦工具。说出一个数字让人震惊,目前国内80%的“指甲”都产自新庄村,而且通过淘宝网销往世界各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友光说,新庄的指甲生产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村民刘宝利的亲戚在扬州一家古筝制造厂打工,学到了做指甲的技术,并传授给他,他便搞起了这小小的家庭副业。有些村民跟着刘宝利学,村里又先后出现了几个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新庄乐器配件产业呈爆发式增长,仅最近两三年间,在村党支部的坚强支持下,村里就建起30多家加工厂,市场则从国内扩展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全村有300多人为此线下线上忙碌,预计今年的营业额达5000万元到800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乐器“指甲”、拨片生产销售专业村。
还没进入李庄村,就看到路旁的大片藕田里,村民们正在平整土地栽藕,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扑面而来。他们依靠种植浅水藕脱了贫,致了富,稳稳地走上了小康路。听说村支两委要让浅水藕在小康路上再发力,记者一路前行,准备探个究竟。
如何让浅水藕产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有作为,是李庄村新一届村支两委思考的问题,他们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调优品种结构,提质增效富裕村民。今年起,引进巨无霸莲藕、鄂莲七号等优良新品种,优质品种覆盖面积已达100%,亩产量1500公斤以上。村里成立了徐州市昌岭合作社,注册了“莲蓉”牌商标,依托合作社积极构建“线上+线下”销售链,为产品销售开辟道路。他们还将传统的农业种植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兴办特色旅游,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车子在去尚王村的路上,只见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忽明忽暗,白墙黛瓦的美丽村落忽隐忽现,给人一种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觉,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面面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时代新风。“自从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不仅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门口的道路也打扫干净,环境美了,人也精神了。”在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村民孟贺说,“尚王村不仅村容整洁,经济发展也富有成效,‘面子’美,‘里子’更美。”
去年,尚王村党支部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流转土地60亩成立了“巧媳妇辣椒”种植合作社,种植一季辣椒一季大蒜,收入较好。今年在村集体的示范带动下群众扩大了种植面积,如今基地里绿油油的蒜苗一片接着一片,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由于前期我们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今年的蒜薹销售也不成问题,我们已经与周边部分学校食堂和超市对接,并联系了蔬菜批发市场,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除了蒜薹丰收,我们待大蒜全部采收完毕,将在大蒜地里栽种辣椒,做好‘双辣’产业的无缝衔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党支部书记夏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