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建大棚 勇当致富带头人
◎徐报融媒记者 晏菲
贾汪汴塘镇的张震丢掉城里的铁饭碗,回乡务农,成为一名“新农人”,在农村开辟“新战场”,带动父老乡亲就业增收,书写精彩人生。
重新做回农民5年来,得益于“三乡工程”的帮助,张震的经营面积从最初的70亩增加到260亩,带动3个园区480亩,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效、乡村振兴提供了路径。
近年来,汴塘镇突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积极运用社会力量,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不舍三农情怀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对农业非常感兴趣,也有一个农业梦。”张震说。
在汴塘镇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张震成立恒之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寿光新一代智能温室大棚,种植荷兰及以色列长茄。
通过5年运作,恒之盛已发展成为徐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徐州市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上海蔬菜外延生产基地。公司与徐州生物工程技术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茄子、西红柿和甜瓜3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不负富民担当
“选择回乡,我就想脚踏实地为家乡发展出力。”张震做起事来,身上散发着一股子激情。
汴塘镇副书记赵洪国说:“张震是汴塘镇落实‘三乡工程’的典型。他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活水’,激起了大家的拼搏劲头。”
2020年,张震参加了贾汪区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创新型企业家培训,创业和创新理念等方面得到提升。疫情期间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推出爱心蔬菜服务抗疫一线,受到农业农村部表彰。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张震向汴塘镇党委申请,于2019年6月成立了党支部,发动更多年轻党员带动大家致富。
在张震的带领下,汴塘镇沿S252省道两侧相继又有两家公司建设了智能温室大棚,从事长茄和甜瓜等蔬菜种植。
如今,张震每年的蔬菜生产量在2500吨以上,利润100多万元,带动周边6000吨蔬菜产业,其中约三分之一的蔬菜发往上海等地。
■不忘共富初心
回乡创业这几年,张震一直想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做标准化农业,经过酝酿,在汴塘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张震为农户做起了“田保姆”。
通过土地流转和托管,张震常年聘请60名农民就业,农忙时500人就业。工资按天结算,70-80元/天,实行弹性工作制,让这些留守老人不出村打工,还不耽搁接孩子,实现了农民向工人的转变,每人每年能增收2.5万元。
张震表示,他将不负厚望,继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从种植到销售到深加工,走观光、采摘、旅游的路子,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汴塘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