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邳州市碾庄镇李超时纪念馆,走进先烈革命往事
|
◎文/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通讯员 迟皓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身着军服,手持望远镜,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静静矗立于李超时纪念馆广场上的李超时铜像威武挺拔,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峥嵘岁月里的革命往事。
李超时纪念馆位于邳州市碾庄镇才庄村,323省道北侧,为纪念原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李超时而建,园内有李超时铜像、烈士墓和事迹陈列馆。
走进李超时事迹陈列馆,90多平方米的展室分“志在四方”“风华正茂”“革命征程”“英勇献身”四个部分,生动再现了李超时将军救国救民的志向、探求真理的足迹、英勇杀敌的壮举、宁死不屈的气节。
李超时,1906年出生于碾庄镇才庄村。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十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徐州地区学运书记,同年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李超时调任中共(南)通海(门)特委书记,与时任中共(南)通海(门)特委委员何昆等领导改编当地游击队和整顿农民武装,指挥游击队先后取得卢家庄、四甲坝、四扬坝等战斗的胜利,有力推动了该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1930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大会在如皋西乡贲家巷召开,共有3万多人参加,何昆任军长,李超时任政治委员。
江苏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武装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红十四军作为江苏境内唯一的中央序列红军武装,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戈跃马,给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封建地主势力以沉重打击。
1930年,在军长何昆的率领下,红十四军分成三路向江苏如皋西南老户庄发起进攻,这是在建军大会后,红十四军打的第一个硬仗。战斗中,何昆壮烈牺牲。李超时随后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领导整编部队,整顿纪律,加强军政训练。在他的带领下,红十四军运用游击战术多次挫败国民党军的“进剿”,领导开辟通海游击区。
1931年6月,李超时与妻子吕继英一起在镇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和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于9月19日在镇江北固山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我们牺牲了,江北的工作是不会完的,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一定会胜利,活着的一定要斗争。”这是李超时在牺牲前留下的遗言。忠义善良的故乡人民不忍英雄将军的尸骨隐埋他乡。他们赶到镇江,将李超时的遗体带回了才庄村。2006年,为纪念李超时将军,碾庄镇才庄村建立李超时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忠魂励后人,乡土花更红。作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碾庄的李超时纪念馆每年都吸引大批参观者前来学习瞻仰,烈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李超时烈士是邳州人民的骄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革命、奋斗、英勇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李超时纪念馆馆长杨金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