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红色营养 补充精神之“钙”——走进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
文/徐报融媒记者 蔡思祥 龚严巍 通讯员 王颖丽
图/徐报融媒记者 刘冰
推开两扇紫红色的朱漆大门,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映入眼帘。在阳光映照下,碑体上“陈新庄抗日烈士纪念碑”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八十年前,由八路军115师教导4旅11团3营的46位指战员组成的小分队面对1300多名日伪军英勇无惧,激战后,38位中华好男儿为抵御外辱长眠于此……”跟随着丰县欢口镇陈洼村老党员陈绳敏的脚步,徐报融媒“寻访红色印记”采访组走进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追忆抗日英豪奋勇杀敌的峥嵘岁月……
遭遇日军 46名勇士掩护主力突出重围
丰县欢口镇陈洼村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位于欢口镇东南、陈新庄自然村第一村民小组区内,占地6.7亩,1985年丰县人民政府修葺了陈新庄抗日烈士公墓并立碑纪念,2006年建成烈士陵园,2017年改扩建烈士纪念馆。
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内有烈士纪念碑,高9米,基座以大理石铺面;烈士纪念馆现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内置历史文物和纪实图片;墓穴60个,安葬革命烈士88位,绿草环绕,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主要是为纪念陈新庄战斗而建。
“1941年1月16日,八路军115师教导4旅11团3营奉命奔袭丰县欢口镇,拔除敌据点。第二天黎明时,3营到达预定位置,正准备发起进攻时,驻扎在丰县的日军300余人、伪军1000多人乘坐15辆汽车,在3辆坦克和3门大炮掩护下,气势汹汹扑来……”陈绳敏对这段历史了然于心。
“面对敌情突变,时任八路军115师教导4旅11团3营教导员的孙新民和营长王吉善当即决定,沿着壕沟向东转移。走了约七八里,又遇敌军猛烈火力阻击,他们被压迫在壕沟里。”
“情况危急!孙新民和王营长决定留1个排作掩护,由副营长李清顺率主力突围,同时抽调1个排的兵力,加上营部机关后勤人员共46人组成掩护分队。”站在烈士的墓碑前,陈绳敏久久难以平静……
虽死犹生 38名英雄壮烈牺牲名垂千古
任务确定后,王营长决定掩护分队要尽快进入南面小村庄,这个村庄就是陈新庄。
随即,日本侵略者300余人、伪军1000多人,在3辆坦克和3门大炮的掩护下,从欢口镇区向陈新庄方向扑来。我八路军指战员英勇顽强作战,阻击敌人,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
这场战斗,八路军掩护分队包括营长王吉善在内的38名抗日英雄壮烈牺牲,教导员孙新民等8人突围,击毁日军坦克1辆、汽车3辆、毙伤日伪军100余人,阻击日寇十多个小时,掩护大部队安全撤退和转移。日军以大炮、燃烧弹、毒瓦斯、坦克等轮番进攻,企图把这支部队消灭,但最终未能得逞。
追忆先烈 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战尤为惨烈,整个村子被日军炮火轰得没有一处平地,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到处是残垣断壁。后来村民们面对此景,都感到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他们含泪仔细寻找烈士遗骸,将38位烈士的遗骸、遗物集中掩埋起来,当地人称这座大墓为‘八路坟’。”陈绳敏老人介绍,1985年,丰县人民政府将在村外牺牲的几位烈士的遗骸移到此处安葬,立碑纪念。
“欢口镇陈洼村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具有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廉政警示教育点、党员志愿活动阵地、党性教育实景呈现等多种方式,开展党员实境教育,聘请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红军战士及其子女进行讲解,使党员干部在实境中汲取了红色营养,补充了精神之‘钙’,切实增强党性。”丰县欢口镇党委副书记王广宇告诉记者,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2006年被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被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评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目前,陈新庄抗日烈士陵园已成为丰县乃至苏北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