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打造“五味”线路,让青年“红色教育”更有滋味

2021-04-07  来源:微泉山  编辑:李璐
2021-04-07  微泉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激励新一代青年人走好新征程、奋斗新时代,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江苏徐州依托淮塔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创新设计打造了“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

自线路推出以来,渐渐将其打造成为全区青年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少先队员、社会组织等思想引领的“必学课程、必要载体、必选环节、必备阵地、必到之处”新高地,打响了“红色教育”品牌。

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下设支前小道、徐州双拥馆青年学习社、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三个站点,配备专职管理员2人、兼职工作人员35人、线路讲解员12人。通过品读朗朗上口的支前顺口溜、体验用小推车运送物资、参与情景剧体验、缅怀革命烈士、重温入团誓词等环节,带领青少年探索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富强新中国的过程中,徐州军民一心、守望相助取得新的“人民胜利”的“制胜法宝”。

亮点一:“走心式”讲解,学习路上有“原味”

“我是一根竹竿,一米来长,模样平常,可别看我普通,我却是咱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一级文物……如果你们在纪念馆里看到了我,千万要记住我主人的名字,他叫唐和恩。”“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特邀青年干部、学校讲师和少先队员担任讲解员,结合每条线路的风格特色带来不同形式的“走心式”讲解,以青少年喜爱的语言讲述淮海战役的光辉历史,让青少年在活泼向上的氛围中受教育、获触动、有收获。

亮点二:“体验式”参与,学习路上有“真味”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为了让广大青年朋友切身领会“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专门在支前小道处设置了推独轮车、扛碾米袋等体验环节,通过推一推小推车、走一走支前路、出一出革命汗,带领青少年感受支前民工当年的艰辛经历和伟大付出,让学习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进、记得住。

亮点三:“沉浸式”融入,学习路上有“情味”

为增强青少年的学习体验度,“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在双拥馆内开设青春剧场,定期演出红色情景剧《等待》。该情景剧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讲述了山东籍战士马凤坤挥别母亲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最终英勇牺牲在淮海战役战场的故事。

在这场近距离、沉浸式的情景剧中,每当扮演者喊出那声“哥哥”,在场的青少年无不流下感动的热泪,有助于青少年在强烈的代入感中学党史、知党恩,感悟人民战争的威力和伟力所在。

亮点四:“互动式”打卡,学习路上有“寻味”

在满足线下学习需求的同时,“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建立了“双线双渠道”机制,把优质学习教材搬到网上,把宣讲员请到线上,让学习资源随处可寻。

同时,专门开发了“线上打卡”程序,青年朋友们扫码进入“人民的胜利”青年学习社线路平台即可进行打卡,也可通过与支前民工们合影留念的方式进行线下打卡,打满三个站点,即可领取文创产品一份,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互动互通的学习闭环。

亮点五:“主题式”文创,学习路上有“趣味”

为了将“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徐州团市委还精心制作了限定版DIY支前小推车、“人民的胜利”帆布包、定制款雨伞、学习社线路书签、徐州地标明信片等“人民的胜利”主题文创产品,将“忠诚坚定、担当奉献、团结协作、爱民率民”的淮海战役精神有机融合到文创产品之中。

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架起革命历史与当代青少年间的桥梁,将“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打造成为徐州“红色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徐州团市委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继续探索符合青年特点的思想引领载体、形式和方法,在党的先进理论青年化阐释上下功夫,以青少年的语言、沉浸式的体验、线上线下的形式进一步打磨“人民的胜利”淮塔青年学习社线路,努力打造成为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网红点”“打卡地”,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打造锐意进取、奋勇争先、跨越赶超的徐州样板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