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关上落后产业的“门”,打开转型发展的“窗”
◎徐报融媒记者 李昌海 胡明慧
2020年6月30日,是徐州市四大行业过渡生产企业停产的最后期限。在停产企业名单上,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的兴达钢铁、泰发钢铁、中泰能源3家企业赫然在列。
3家企业关停,对曾以钢铁、焦化、铸造产业为支柱的柳泉而言,意味着什么,通过一组数据,显而易见。去年,柳泉镇的税收财政收入约3.8亿元,而在关停前,仅这3家企业就可为全镇贡献2.5亿元的税收财政收入。
如今,距离企业关停已过去半年多时间,产业转型成效如何?入春时节,记者再次走进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却不见关停支柱产业后的颓废与萧瑟,柳泉镇在淘汰落后产能腾挪出的空间上,正孕育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势能”。
关上落后产业的“门”,打开转型发展的“窗”,这个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镇,正奋力闯出产业转型的发展新路。
“减”出发展的“加分项”
唯有剜除发展的“硬伤”,才能重获转型的新生。
经过一番危中思变谋发展的思考,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全力在一道以“减法”开头的算式中算出“加法”的结果——利用“减”出的发展空间,补足弱项、增加强项。
“泰发钢铁集团是柳泉镇限期停产的钢铁企业之一,停产后,厂区大片土地闲置下来。对于工程机械企业而言,这偌大的场地具有极大吸引力。在徐州市铜山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镇政府的牵线下,泰发集团成功联手徐工,开启转型之路,正在全力打造科勋机械设备及高端零部件(一期)项目。”柳泉镇党委书记史敬峰谈及企业转型升级,不见因企业关停税收骤减的困惑与沮丧,反而有重获发展新空间、构建新格局的笃定与从容。
在关停企业腾挪出的发展空间内,一盘“二次创业”的大棋正在铜山柳泉悄然开局。
减出土地优势。抓住4家企业释放出的2300亩土地优势、2000多名专业工人人才优势以及雄厚的资金优势,柳泉镇站上起点,推进“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跨越”。
加出政策优势。通过积极融入铜山经开区一体发展格局和滨湖生态新城的打造,柳泉镇通过转型发展,加快形成与经开区产业互补协调的发展格局。
借力区域优势。利用徐韩高架快速路和五环路、环湖大道等交通路网的建设推进,柳泉镇通过大规模引进产业来激活存量、培育增量,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聚更大的外源动力、提升更强的内生动力、释放更多的开放红利、开辟更广的发展空间。
加减腾挪之间,变化日益凸显。
在泰发钢铁集团科勋机械设备及高端零部件项目的建设现场,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完工,2亿元的150台先进智能化机械加工设备完成采购,徐工重型4月中旬将正式进场调试。
“泰发钢铁集团原有125吨的航车,能够助力徐工集团千吨级起重机的自主安装、调试。这也促成了双方的迅速牵手,合作共赢。”据泰发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成元介绍,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为徐工重型生产配件25万吨,生产2000吨以上起重机50台(套),年可实现应税销售收入40亿元,税收1亿元,新增就业500余人,“徐工千吨级别起重机也因此增加一倍产能。”
而对于已从转型升级中找到自身“加分项”的泰发而言,这还不是其全部的雄心壮志,“下一步,泰发将利用整个集团占地1500亩的空间,与厦门象屿集团合作打造百亿元数字化装备智造产业基地。”刘成元信心满满地说。
“抢”占转型升级的“新窗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转型发展的新窗口期,唯有快,才能抢得先机,绝对慢不得,等不得。
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史敬峰用12个字总结柳泉转型路径——争第一、早谋划、主动为、效果显。
切换赛道,认准方向,加快奔跑,徐州铜山区柳泉镇以“快”抢出转型升级的先机,以“争”谋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以“干”闯出产业发展的新路。
在柳泉“推倒重建”的产业项目建设现场,这样的“快”,随处可见。
时隔半年多时间,兴达钢铁集团原先的炼钢车间,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新上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套徐工建机的增节臂、履带板、配重块等结构件源源下线,重燃企业发展的希望。与此同时,3月1日,徐工建机先期进驻设备及300余名技术人员,开启双方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千吨级履带吊生产基地。
在中泰能源旧日的厂区,科驰机械设备结构件项目也正在谋划和建设,未来这里计划投资6亿元,新上4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为徐工配套生产大中型液压式、气动式、机械式专用工装设备等结构件20万吨,预计可实现年应税销售收入23亿元,税收6000万元以上。
之所以能够迅速转型,快的背后,是柳泉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提前布局。
贝峰机械是徐工的配套生产企业,以往都是从事边缘、低端产品的配套,年生产徐工配套产品仅数千吨。这几年,在柳泉镇政府的引导下,企业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含量,不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2019年上马汇捷机械设备制造项目,具备了20万吨的产品配套能力,去年税收从前年的127万元,一越跨过了2300万元的大关。
转型赋能新发展的生动事例,让关停企业不惧改变,转而积极地投入,抢占发展的“新窗口”。
“早在2016年,兴达便提前布局产业转型,建设恒昌制造科技产业园,上马铸造生产线。关炉停产后,在镇里的介入和帮助下,新上国内领先的消失模自动化铸造生产线,生产车间焕然一新,产品质量和产能也大大提升。同时借助恒昌制造科技产业园的优势,兴达迅速转舵,投资5亿元,建设4条精密铸造及结构件生产线,其中为徐工建机配套建设的结构件生产线已全部完成并投入生产,年产量可稳定保持在15万吨左右。”兴达钢铁集团执行董事郑在雪告诉记者,今年起,徐工集团还将在两年内投资10亿元,兴达钢铁配套投资20亿元,分三期建设千吨级履带吊部件下料、焊接、制作、仓储、整机装配、调配及新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作和试验基地,“届时,徐工集团千吨级履带吊及其他工程机械产品产值将实现150余亿元,兴达钢铁也将增加配套加工产值30余亿元。”
“驶”向发展的“新蓝海”
在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这个现象让人惊奇——关停企业宁愿历经转型升级的“九九八十一难”,投身“二次创业”大军,也不愿意搬迁企业,离开柳泉这片发展的热土。
原因何在?在于柳泉对如何做好转型发展的“后半篇文章”,既有思考,又见行动。
“帮企业谋划更适宜的发展之路,让企业重拾信心,变短板为优势,把优势打造成实力,只要方向正确,即使实现目标要经历艰难险阻,只要敢闯,虽远必达。”史敬峰说,柳泉镇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徐工集团,在产业基础上,有徐工配套产业的优势,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又挪移出了更优质的发展空间,恰逢徐工有对外扩张的需求机遇,再加上近年来柳泉生态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五项优势叠加,让柳泉坚定了依托徐工集团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转型之路。
转型不易,有困难,大家一起扛。为帮企业牵线搭桥,史敬峰几次带着企业负责人直“闯”徐工集团各事业部负责人的办公室,“当面锣,对面鼓”地敲定合作细节。
能扶就全力扶一程。为了鼓励转型企业,在转型之初便注重补齐科技含量、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柳泉积极引导企业在技术、设备上不断创新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19年,向6家企业兑现设备奖补资金1516万元。去年,向5家企业兑现奖补1820万元。
有了好政策,泰发集团在转型之初,便树立了抢占产业技术高地的志向。2亿元引进的一流设备,使其具备了为徐工提供核心零配件的能力,未来这里将成为淮海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绿色智能徐工重型配套基地。
“四大行业转型升级,柳泉关闭三家支柱企业,减少税收2.5亿元。如何补上这偌大的窟窿,确保柳泉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我们定位围绕徐工集团、卡特彼勒集团发展配套上下游产业的核心产业,以机电制造、专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立足三年内完成柳泉镇‘二次创业’,建起一个百亿产值产业,实现柳泉镇全盘复活。从目前的建设进度来看,泰发钢铁集团转型项目——科勋机械设备及高端零部件项目、中泰公司转型项目——徐州科驰机械设备结构件项目、兴达钢铁转型项目——徐州兴敏工程机械配件、贝汇特智能装备制造等4个龙头项目,今年年底可基本建成投产,2022年产值可突破百亿元,创税收将不低于2.5亿元,达到甚至超过往年同期最高水平。”在史敬峰精算的一笔账里,柳泉三年“产业回血”计划,又多了一份提前完成的底气。
转型继而发展,回血继而满血,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产业转型正孕育着“春天的故事”。
编辑: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