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94岁“烈士守护翁”张捍华

2021-04-05  来源:  编辑:孟欢
2021-04-05  

3月26日上午,在沛县革命烈士陵园,94岁的“烈士守护翁”张捍华戴着党徽,手里拿着一本《沛县民政志(1912-1985)》,在自己的墓碑前笑谈后事。

  “我选了那块地儿,‘走后’还要陪着革命烈士们。”老人指着陵园东北角的一块地方,然后带着我们过去“参观”,一路上谈笑风生。

  “生为烈士献终生,死入黄泉不分离!”

  去年5月,沛县县委书记吴昊来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并看望了张捍华,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张捍华便用自作的这首打油诗表明了愿望。

  之后,鹿楼镇党委把张捍华的书面申请递交沛县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后,吴昊批示:“真情实感,令人感佩。同意依老人意愿办理。”

  难忘的岁月

  张捍华是沛县鹿楼镇高彭庄村人。

  “那天凌晨,庄里传来枪声和喊声,我在被窝里攥紧红缨枪,咬紧牙关!”上午10点,张捍华老人带我们参观正在扩建改造的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在张堤口战斗七十二烈士墓前,他用故事把我们带到那不堪回首的一天……

  1941年1月22日凌晨,沛县张堤口村浓雾弥漫,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同日伪军展开激战。

  “鬼子在高彭庄东头的井旁设有重机枪和轻机枪,他们把八路军战士逼到张堤口西头围杀。”张捍华说这句话时,嘴唇在颤抖。

  残酷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点,近千名日伪军带着三辆坦克对八路军猛攻,115师黄河支队教导四旅特务连74名战士只有两人突围,其余的72人壮烈牺牲。

  “到处都是血,大人们捂住我的眼睛,但我还是看到了身穿军装的战士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13岁的张捍华看到的那一幕,永远刻在这位“儿童团长”的心里。

  战斗结束后,张捍华跟随大人们把战士的遗体埋在村旁。

  “儿童团长”的身份曾让张捍华感受到荣耀和责任,但是也给他带来过死亡危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还乡团对革命群众秋后算账,张捍华跑到丰县北面一个石灰窑出苦力,一干就是几年。

  当地有个习俗,订了婚期就不能更改。1946年10月20日,他冒险回家结婚,还没能拜堂成亲,就得知还乡团来抓他。

  “我趁黑向丰县方向逃跑,一条浅水沟救我一命,我把身体没入进水中,仰头将鼻孔露出水面,追我的人骂了一句‘这个小丈人羔子跑了’,往水里打了一阵乱枪就走了。”老人说起这段“生死逃亡”,孩子般地笑了,他有这个资格笑,他赚了条命!

  平凡的坚守

  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不凡的业绩来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解放后,张捍华上了运河师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读中文专业。毕业时,院领导给了他两条路:一是应招入伍,去边疆当军官;二是留校任教,先当助教,将来可以晋升讲师、副教授。

  “我选择了第三条路,打回徐州,打回沛县,家乡在苏北,教育比较落后,更加需要我。”老人连用了两个“打”字,时隔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坚决。

  1958年,张捍华到沛县张寨中学当语文老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张寨中学、栖山中学和朱王庄中学任副校长、校长。

  1967年8月,沛县在张堤口战役遗址上建成鸳楼革命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的遗骨被迁至此。

  1983年10月,桃李满天的张捍华退休回到农村老家。

  时光荏苒,1995年,从中学校长退休多年后,张捍华来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成了这块孤寂地带的“守护人”。

  “当时我家属反对,儿女和孙辈们也反对,还发动亲友们上门劝我。”大家要他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张捍华却十分倔强: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打扫卫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张捍华坚守在这里陪伴着1571位革命烈士。

  每年清明节,张捍华都要早早来到烈士陵园,对着烈士墓碑郑重地鞠三个躬,在墓碑前久久伫立……

  他随身带着一本《沛县民政志(1912-1985)》,里面有烈士花名册,每个烈士的名字他都记得,只要有人来问,他就能随时翻找出。

  几年前,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让他尽量多休息,他仍然尽可能来陵园。他说,最初的坚守是出于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到如今已然成为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沛县革命烈士陵园是市级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常年接待学校、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来这里瞻仰学习。

  张捍华老人总是手握话筒,讲述张堤口战役、革命烈士英勇事迹以及沛县革命斗争史。

  正在扩建改造的陵园辟设了几间办公室,这里是鹿楼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张捍华是党支部书记。

  “每年的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的人群特多,老书记都会带领党员维持秩序。”党支部副书记郑援朝说。

  “老书记还客串主持人,跑前跑后,大声讲解。几个小时下来,别人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他却笑呵呵的,还叮嘱年轻人要加强锻炼、不要熬夜。”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于素勤说。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听啊!这个革命烈士陵园埋着你们的1571位爷爷奶奶,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在幼儿园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兄弟姐妹们团结,今后学好本领为国家作贡献,这样就算报答这1571位爷爷奶奶了!”张捍华老人讲了一段话,这是他专门为前来瞻仰烈士陵园的娃娃们准备的。

  “幼儿园娃娃和其他群体不同,你跟娃娃们讲‘三光政策’,他们是听不懂的,用这种语气讲就懂了!”老人说,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面对不同的人群要分类讲解,这些年他每年都订4份党报、2份党刊,每天看书、读报扩充知识。

  幸福的晚年

  张捍华面色红润、走路敏捷、耳聪目明、言语清晰,很难把他和94岁挂上钩。

  如今,他和95岁的老伴住在四间屋的农家院里,种了蔬菜、瓜果,养了鸡、狗和鸟……

  95岁的老伴?对,没错!

  “我在丰县窑场出苦力时,她偷偷看过我。后来婚没结成,我在外躲了两年,她就在我家一直等我。现在只要快到12点,我不回家,她就给我打电话。”张捍华和老伴相守70余年,说这话时他非常骄傲。

  “两口子关系再好也没有不吵架的,但是要互相让。”张捍华谈起了夫妻相处之道。

  张捍华和老伴的饮食习惯差异大,他吃辣,她不吃,他爱吃羊肉、鱼、豆制品,不爱吃猪肉,她却不爱吃羊肉,所以,饭尽量分开做。

  他们有个幸福的家,6个子女中,最大的大女儿72岁,大儿子54岁,是鸳楼中学的副校长,最小的小儿子42岁……对!张捍华52岁时,老伴53岁时,生下了最小的儿子……

  既然命运让他们当了“爷爷奶奶级”的父母,他们就延长寿命来增加对子女的陪伴,今年42岁的小儿子是最大的受益者,父母50多岁生下他,又这么长久地陪伴他……

  “有什么长寿秘诀?”

  一句话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

  “不搞对立面,别人和我对立,我也不把他当‘敌人’,而是用行动去改造他,在我眼里没有‘仇人’,这是基本思想。”张捍华把心态平和摆在了长寿原因之首。

  “有控制地深呼吸,吸气时,要均匀缓慢,尽量深吸,吐气时,要用力吐出,尽量吐净。”张捍华传授了“呼吸法”,他经常骑着三轮车,突然停下来深呼吸,并呼出哨声,别人以为这个老头神经病,他心里却暗暗发笑,这些人哪懂他的乐?

  张捍华家离陵园三四公里,26年来,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一辆脚踏三轮车和两辆电动车。

  早上5点起,先喝水,打太极拳、舞剑、遛鸟,6点早饭,7点半准时骑电动车“上班”,8点准时到岗,中午11点半后骑车回家,下午2点准时上班,晚饭后必喝一杯水,30分钟后入睡,他每天很有规律地生活着。

  “我该回家吃饭了,老伴等着我呢!”上午11点40分,老人的手机响了,是老伴打来的。老人戴上墨镜,骑上红色电动三轮车,酷酷地向我们挥了挥手,在春和景明中,这位有趣的老人向家的方向驶去……

  徐报融媒记者 李梦虎 于珑

  通讯员 梁振 左传侠 文

  记者 白雪 辛安然 摄

编辑: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