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1名无名烈士长眠狼山73年 守护“阵地”激励前行
◎徐报融媒记者 李昌海 胡明慧
相较于淮海战役中彪炳史册的狼山阻击战,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吕梁风景区内的狼山并不十分出名。
西北望,狼山犹在。73年前,无数先烈在那里抛洒热血,英勇奋战,如今他们遥望狼山,守护当年的“阵地”,见证着盛世的美好。
狼山阻击战烈士纪念碑
这里埋葬不止79名英烈
从徐州市铜山区倪园东村西北行不到5公里,位于吕梁的徐山即在眼前,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便坐落于此。
方正的园子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极似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通往纪念碑的石阶由花岗岩铺设,从下往上看,层层叠叠的台阶如长河奔泻;从上往下看,舒缓坦荡的平台似岁月如歌。
入园后,拾阶而上,步入第一平台,石阶东,有一石亭,亭内立碑。岁月的洗礼,风雨的磨砺,碑上的文字,已模糊难认。据园内的讲解员、66岁的潘修成介绍,这碑原先立于徐山西北的凤冠山上。冠山村亲历战争的贺占元老人,在1951年徐州邳睢县房村区冠山乡修建凤冠山烈士陵园时,撰写碑文,同村一名石匠刻制石碑。碑文百余字介绍了狼山阻击战的前后始末,碑上剩余的大部分空间用以记录79名在此牺牲的烈士英名。由于凤冠山上山道路难走,2013年,铜山区在徐山修建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石碑也从凤冠山移至这里,“亭还是那个亭,碑还是那个碑”。
狼山阻击战纪念碑文
今年72岁的贺立民,是一名退休教师,他的祖父便是撰写碑文的贺占元老人。贺立民告诉记者,祖父是清末的秀才,家住狼山脚下,亲历过那场战役。
石碑的北侧,是79名留下姓名的英雄合葬坟。墓碑背后拢起的土坟内,埋葬着2013年潘修成用党旗从凤冠山“起”来的英烈们的骨灰,“有党旗一直陪着他们,他们离不开党”。
在79名英烈合葬墓碑东,91位在淮海战役徐东阻击战尖山、晓店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也长眠于此,他们因残酷的战争,甚至连姓名也不曾留下,但如今骨与血融为一体,共同书写着担当使命的大情怀。
在一层石阶的西侧,在狼山阻击战中牺牲的20余位无名烈士,长眠于黑色的无名墓碑之下。潘修成告诉记者,最初从凤冠山迁来时,这里埋葬21位在狼山阻击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这几年,一些在解放战争中去世的英烈,也在后人的要求下,陆续“归队”,如今已有32个墓碑。
无名烈士墓碑
这里记录的历史不曾被人忘却
“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淮海战役狼山阻击战中牺牲,2013年清明迁入。”无名墓碑上,无法刻印英雄的名字,但他们书写的那段历史却从不曾远去。
1948年11月11日至11月底,解放军与国民党邱清泉兵团在吕梁山区交战。最初,国民党军队抢占了狼山、双顶山、中山、峰山以西的山头,山头较高且集中,居高临下。解放军则占据青龙山、大坷山、马山、黑山等以东的山头,山头稍低且分散,处于劣势。
邱清泉兵团装备全为美式,用的是飞机、大炮、轻重机枪、坦克、汽车等新式武器,吃的是白米洋面,穿的是细布装,铺的是黄军毯。而解放军较好的武器是轻重机枪,还有相当一部分枪是当地土造,手榴弹为土制,炮很少,大多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吃的是高梁米、野菜,穿的全是粗布军装、草鞋,装备差,生活条件艰苦。
“那一仗打得极其惨烈,一直持继了21天。邱清泉的精锐之师,虽装备精良,但最后弹尽粮绝。咱们解放军虽说用的是土枪、土制手榴弹,穿粗布,吃野菜,但有后方群众用小推车全力保供应,硬是没让邱清泉的部队前进一步。蒋介石原本想用邱清泉营救黄伯韬,这个计划因狼山阻击战泡了汤。这一战给全歼黄伯韬兵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才真叫扬我军威。”7年来,每一次讲解,潘修成仍会激动不已。
这里弘扬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进
在石阶的二层平台上,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下,一道蜿蜒曲折的长廊内壁上,记录着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铜山籍近千名烈士的名字。
贺立民老人说,自己常来烈士陵园转转,看看祖父撰写的石碑是否安好。手抚石碑,仿佛还能看见祖父当年激扬文字的壮怀激烈,虽然已过耳顺之年,但每次来看,仍都心潮澎湃。
和贺立民一样,潘修成也是狼山阻击战烈士陵园最忠诚的守护者。
一层石阶两侧花坛内的“英魂永存,浩气长存”,二层花坛内的“革命烈士,永生不朽”,都是潘修成自己一点一点修剪出来的。两个合葬的土坟,潘修成也时常给培上新土,在周围种上半人高的小树苗。
“最先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公祭日、清明节等,都会有人来祭扫瞻仰,有公务员,有学生,还有周边的群众。平日里,也常有人来扫墓献花。即便是无名墓碑前,也常能见到整整齐齐摆着白花。”潘修成说,他相信,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一定是欣慰的,“他们用热血换来现世安稳,他们的精神如今有人来传承和发展。”
作为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主会场所在地,曾经的硝烟之地,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一切都在变得更美好。不曾改变的是,先烈留下的信念理想,激励着无数人在奋斗中继续前进。
编辑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