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下张村包地大户徐艳萍的创业路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今年43岁的徐艳萍,咋瞅都不像是包地大户。没有烈日赋予的黝黑,不见泥土造就的“埋汰”,语气温和,外表斯文,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 “白领”。
事实上,没包地之前,徐艳萍虽没离过村,但干的就是“白领”的活儿——在张集镇下张村一家建材厂从事管理工作。2017年,厂子因环保不过关关停,徐艳萍也因此失了业。
正值奋斗的岁月,突然没有了事业的舞台,一向忙碌惯了的徐艳萍,一时间心里没着没落的。
“咱包地吧,你现在有时间,我也有经验,咱俩‘夫妻档’,肯定有奔头。”干过多年生产队队长的丈夫给徐艳萍出主意,在下张村包地搞规模种植。
虽然丈夫打了包票,但徐艳萍心里还是没底。家里之前种的3亩地,自己从没插过手,现在一下子要包500亩地,“能成吗?”徐艳萍心里犯嘀咕。
可丈夫认定包地有前景,政策也支持,一直给徐艳萍打气。在丈夫的不断鼓励下,徐艳萍转行成了“农民”。
即便做足了应对困难的准备,但真正开始创业,徐艳萍发现,困难远比想象多。
下张村土地地势低洼,村里人改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都不成功。在只适合种小麦、水稻的田地里,徐艳萍和丈夫,坚持种植传统作物,向规模经营要效益。
2017年下半年,两人连贷加借凑够100万元,包下村里流转出的500亩土地,种植小麦、水稻,由于种植晚,再加上选择品种时间仓促,风吹日晒,辛苦半年,盘算收成,两人一分钱没挣,反倒是赔进去了好几万元。
“第一年干,小赔就是赚。”在丈夫乐观鼓励下,徐艳萍顾不上抱怨和担忧,继续创业之路。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夫妻俩改种优良的小麦品种烟农12。农闲时,区里、镇里组织的技术培训,徐艳萍也一次不落地参加。到如今,光培训笔记,徐艳萍就记满了三大本。
“真长知识,以前我们都是头年12月底撒返青肥,听了课之后,才知道三四月底施拔节育穗肥才最科学。以前光长棵,不长穗,现在不仅麦穗饱满,还均匀。”徐艳萍按照培训时学到的技术,在200亩的田地里,试施“保美乐”,不仅质量提高,产量也明显提升,“我自己测算过,施‘保美乐’和不施‘保美乐’的地,产量能相差120斤左右。”
2017年,徐艳萍包地的小麦亩产只有700斤,2018年,通过学习和探索,同一片地,小麦亩产达到了1200斤,一亩地多收入550元。再加上一茬水稻的收入,这一年,徐艳萍包地挣了十几万元。
仿佛一切都要走上正轨,但成功从来都不会如此容易。
这一年,夫妻俩共同播种下希望,但丈夫却没能品尝丰收的喜悦。由于突发疾病,徐艳萍的爱人意外辞世。没有了领路人和主心骨,再加上外面还欠着几十万元的贷款,徐艳萍想过放弃,打算把地转租出去。
最难的时候,大姑姐怀揣10万元钱找上门来。“她让我坚持下去,把外债能还多少还多少,她觉得我能干成,跟我说,她的钱,啥时候还都行。”回忆往事,徐艳萍悄悄抹了眼泪。
坚强的人,有100种坚强的理由,哪一种都让他们不放弃追求和梦想。
亲人的信任和支持,让徐艳萍对土地有更深的情感和更多的投入。
包地前,没干过农活的她,学会了开拖拉机,现在播种收割,样样在行。
天没亮,独自一人到地里打药,一下栽到沟里,跌跌撞撞爬上岸,她擦干眼泪,继续再干……
人生中,最难走的一定是上坡的那段路。挺过了所有的难,前面会有一片艳阳天。
2019年,徐艳萍几经比较,插稻时,500亩地全部种植杂交稻,虽然售价比机插秧略低,但亩产上来了,光水稻一季,就挣了30多万元。
丈夫在时张罗成立的家庭农场,也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政府补贴3.8万元,徐艳萍自己拿出12万元,家庭农场购置了东方红耙地机,解决了雨季稻麦易沤在地里的大问题。此后,农场又以这种形式,添置了一系列的大型设备。
靠着包地,徐艳萍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日子渐渐有了幸福的模样。
可自己富不是富,能带动大家才算真富。
闯过包地的艰难后,徐艳萍又开始盘算新的发展。
刚结婚那会,徐艳萍和丈夫承包了村里的小黄山,第一年从山东引进了200棵杏树,栽到了山上。这些年,虽疏于管理,但山上已然是一片杏花春色。
“从我们村到园博园,就一条观光路,十几分钟的路程。我打算把这山打造成生态旅游景点,今年再从500亩地里辟出10亩地,建火龙果、草莓大棚,搞采摘,做全链条的旅游产业,带着村民们一起奔小康。”徐艳萍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