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保就业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就业问题,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列入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表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就业对国家、家庭都是天大的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做好就业工作,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
保就业需要市场来唱主角。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双管齐下。一方面我们要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去年疫情对企业经营和民众个人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但挑战中也有机遇。尤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快速革新,催生了新的就业形式。同时在就业优先战略的大前提下,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主动性。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通过市场来调节和优化人力,重视灵活就业的“蓄水池”作用,实现多渠道就业。
保就业需要政府来配合。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中小微企业是保障国民就业的主体,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给予困难企业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为中小微企业纾难解困,抓好稳企业、稳经济、稳就业的基本盘。同时注重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监管办法,对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有关规章制度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核查,进一步消除就业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企业、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者个人和企业双向发展,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保就业需要劳动者自身来发力。劳动者要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当前新就业形态下,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居家工作,通过云平台开展职业规划、个人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是就业。劳动者应可以结合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就业,如小时工、弹性工时、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等形式多样的就业方式,实现自由支配时间,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同时劳动者也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一些急需职业技能,主动参加培训学习,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让更多劳动者各尽其才,让更多企业获得充足人力支持,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活跃,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向好发展。(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