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当好先锋队 做好主力军

2021-03-1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3-1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队列训练中的马庄民兵营“铁姑娘民兵排”。 徐报融媒记者 孙博宇 通讯员 朱东润 摄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尹思源 通讯员 胡绍武 郭丹 3月16日,徐州市2021年春季新兵起运,马庄民兵营在徐州东站欢送新兵光荣入伍。

马庄村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华野战地医院就设在马庄村的金家场。在攻克荆山桥的战斗中,有7位战士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牺牲,由马庄村“二道河沿”支前民工(当时马庄村有100余人参加支前)掩埋于庄前。解放后,为烈士修建了坟墓,并立了碑,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全村党员、团员、民兵、学生来祭扫,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后,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马庄村坚持党管武装不动摇,创造性开展“八队一兵”建设,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队、科技致富的辅导队、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社会治安的保卫队、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队、文明新风的传播队、环境卫生的示范队、拥军优属的服务队、人人争当“优秀民兵”,特别是高举民兵旗帜、亮出民兵牌子、叫响民兵号子,使民兵营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助推马庄村走上科学发展富裕文明之路。

马庄民兵营是马庄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功创建的一支亦兵亦农的民兵队伍。他们穿上军装是士兵,脱下军装是农民,换上乐团服饰是演员。他们以“八队一兵”为载体,把“政治军事过得硬、党和人民信得过、平时战时用得上”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打造出了一支思想不乱、队伍不散、传统不丢、战旗不倒的民兵队伍。

在身高1米83、身材刚直的马庄民兵营营长孙冬面前,我们感受到了这支队伍的坚毅。

雷打不动

筑牢群众安全防线

“巡逻时一定要打起精神、注意安全,遇到突发情况一定要随时汇报、保护自己,出发。”2021年3月的一天晚上10点,记者在马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看到,民兵营营长孙冬正在给当晚即将巡逻的3名民兵队员强调巡逻注意事项。整理好着装后,民兵队员们打开手电筒,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看,确保家家户户每晚都能睡上“安稳觉”。像这样的场景,马庄村民兵营全年不休进行了三十多年。

走进马庄,总能听到“三个三十年”的故事:金马之声、农民乐团、升旗仪式,这是马庄村的“三个三十年”。而对于马庄民兵营,也有属于他们的“三个三十年”:每年3月5日,组织民兵学雷锋,为村民做好事;每年清明节组织民兵到村西烈士墓祭扫,缅怀先烈;每年“八一”、春节到驻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到军属家中看望慰问。

三十多年的坚持,彰显了一代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责任担当。

在马庄村民眼中,民兵一直以来都是村里的贴心人、主心骨,抓好训练的同时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遇到困难和危险,广大民兵坚持冲锋在前,始终肩负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光荣使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马庄民兵营迅速采取行动,带领民兵志愿者冲锋至抗疫一线,坚守在重要交通路口。“有几天气温骤降,连续下雪,但我们依然挨家挨户送物资。”王娟是民兵营的一名普通民兵,在疫情防控中,每天和队友脚踏装满物资的三轮车,从村头到村尾,根据群众的需求送上蔬菜等食品,为防止近距离接触,要么放在门口,要么半掩门递进。“人未进、心相连,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王娟说,在民兵队员的坚持下,马庄村无一例疑似病例,无一例感染病例,用行动筑牢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勇当先锋 抢险救灾冲在一线

孙冬的梦想是当兵,可是阴差阳错没有成为正式的兵,却在马庄当了近24年的民兵。在他眼中,民兵也是兵,服务永远走在前列,困难之前永不退缩,辛苦面前从不抱怨。

“一直以来,马庄民兵营始终发扬‘碰到矛盾,我是民兵请找我;见到困难,我是民兵让我干;遇到险情,我是民兵我先上’的无畏精神,自觉坚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孙冬的声音具有极大的穿透力。

唐大娘是孙冬的邻户,家中长辈身体状况不佳,子女也都在外面打工,常年只有3人在家中居住。2011年的某天周末,由于唐大娘家房屋常年未翻修,部分线路老化导致短路,引起了火灾。孙冬当天正好在家休息,在听到隔壁的呼救声后,立刻跑出家门,看着逐渐蔓延的火势,孙冬招呼附近居民过来帮忙,他自己则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毅然冲进房中,将唐大娘家中所有人救出了房屋。“我是民兵营长,遇到险情就是要以身作则。”孙冬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时说,自己是民兵营长,担负的就是这样一份使命和责任。

马庄村地处苏鲁交界,是山区与平原交会处,抗旱排涝、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任务频繁,为适应形势要求,马庄民兵营坚持每周两次集中训练,提高应急能力,随时做好应对各种险情。

1998年,一场持续多天的大暴雨让贾汪区周边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连续的暴雨导致附近村庄部分地段积水已超半米,并且河岸堤坝由于积水过多被冲开10米左右的缺口,情况十分紧急。马庄民兵营作为区武装部抗洪抢险应急分队,接到命令后,孙冬带领多名民兵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按照日常抢险救灾演练方案,明确分工,迅速开展堵堤加高,由于堤坝缺口在河岸对面,孙冬就将麻绳系在腰间,6名队员依次排后,不断传递防洪麻袋堵堤,期间多次险些被河水冲走,经过3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堵上缺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庄的疫情防控工作由民兵营统筹管理与安排,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孙冬带领马庄民兵营的民兵去其他村协助搭建防疫帐篷,服务其他村民。他说,这是马庄民兵营的精神,困难面前绝不退缩,百姓的需求地就是我们的战场。

主动帮扶 志愿服务情暖人心

“大爷,最近身体还好啊,有什么困难、需要买什么东西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在马庄村的一户人家,孙冬紧握老人的手,仔细询问老人有什么需求和帮助。

近年来,马庄村认真贯彻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大力实施了“三个联系”和“十必联”工作法,针对群众家中出现急、难、病事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坚持主动联系、上门服务、有求必应,为马庄广大群众排忧解难。为更好落实为民服务的宗旨,马庄民兵营积极主动联合马庄村委共同开展志愿服务,不仅有力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也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人手不足的问题。

“村里有很多独居老人,我们会经常去看望。”孙冬告诉记者,民兵营会定期为一些独居和贫困家庭送去米面粮油,帮助老人拆洗被子、打扫卫生,还会帮助他们春播秋收、清理土地。王保银是马庄村中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孙冬得知老人身份后,主动帮助查找档案资料,办理相关手续,为王保银拿到每月700元的抚恤金,还组织民兵出钱出力,帮助王保银修缮房屋。

在“十必联”的基础上,马庄民兵营还结合本村实际,在马庄村原有的家庭档案基础上,细化分支,分类别推出各项帮扶举措,其中健康档案将身体不便出行的老人定为志愿服务的工作重点,定期派医务志愿者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检查身体。此外,还大力提倡跑腿小哥,为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在收取费用时对家庭条件较差的老人由村内进行兜底保障。

“民兵也是兵,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谈起自己一直都没能真正进入部队,他稍有遗憾,但他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兵来看待,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基层发挥自身力量,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凡人生。

马庄民兵在各种考验面前始终走在创新和致富的前列,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2018年以来,马庄民兵带头创办香包合作社,建设香包传习所,举办首届香包文化节、香包设计大赛,开设香包电商平台,申请香包专利,直接带动200余名村民成为“香包能手”。

“马庄民兵营将继续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贴中心工作,强化民兵履行职能使命的行动自觉,努力构建‘平战结合、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新时代民兵队伍。”孙冬告诉记者。

2020年底,马庄民兵营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国防动员先进单位”。如今,孙冬等新一代马庄民兵已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奋发向前,以“一马当先的勇气、马不停蹄的毅力”,继续为马庄的新发展贡献着持续不竭的民兵力量。

记者手记

民兵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则为民、聚则为兵,肩负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光荣使命。马庄民兵营以“八队一兵”为发展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着脱贫致富、社会治安、拥军优属、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的先锋军作用,时刻厉兵秣马,把群众冷暖摆在最重要位置,通过找准乡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实现为民服务和自身建设双赢,以实际行动传递着党的温暖,树起了新时代民兵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