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以“颈上血”铸凌云志 头可断,肢可裂,革命精神不可灭
100年岁月峥嵘,红色血脉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
100人沧桑往事,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从未改变。
百名党员奋斗故事,全方位展现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传承红色精神,凝聚磅礴力量,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信仰之光照亮时代新征程!
朱务平:以“颈上血”铸凌云志
(1899年 - 1932年)
1899年,距离江苏徐州70多公里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一户姓朱的夫妇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对善良朴实的夫妇当时也许没有想到,他们的儿子将来会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铁血丹心的革命先驱,始终奔走在我党工作第一线的烈士——朱务平。
朱务平,原名朱焕明,从小便萌发出家国天下的情怀,长大后又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年轻的朱务平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和动荡的时局,探求革命真理,这为他后来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后来,朱务平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在临涣创建了以“推翻旧制度”为奋斗目标的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为该团负责人之一。 不久后,朱务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务平加入党组织后,在吴亚鲁的指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以编印散发传单、小册子、演讲等形式揭露帝国主义以基督教作为工具对中国实行奴化教育,号召民众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五卅运动”爆发后,朱务平立即赶回徐州,被组织安排到陇海铁路徐州站工会任书记。当时由于军阀的残酷镇压,陇海铁路徐州站工会已近瘫痪,朱务平积极团结工会中的骨干分子,逐步树立起工会的威信,工会活动又活跃起来。
朱务平任特委书记负责组织工作,是中共徐海蚌特委划分为徐州、海州、蚌埠(长淮)三个特委的时候。他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铁路、码头、工厂和黄包车工人中去,以各种方式组织夜校、读书班、互济会、兄弟团等群众团体,建立赤色工会和党团组织。次年朱务平接任长淮特委书记后,特委经费十分困难,他与战友们以卷烟、拉黄包车维持生活,挣钱补充活动经费,晚上在小油灯下编写、刻印特委办的《红旗报》和传单。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任务,使朱务平积劳成疾,患了肺病。
由于叛徒出卖,1932年朱务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敌人软硬兼施,许以高官厚禄不成后便对他施以酷刑,朱务平始终没有出卖同志,在狱中,他和被捕的同志一起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亲手刻印了壮丽诗篇《颈上血》:“军阀手中铁,工人颈上血。头可断,肢可裂,革命精神不可灭,劳苦的群众们,快起来团结”。朱务平在狱中的影响力和凛然的正气对敌人产生了强大的威慑。
1932年,黎明之前,朱务平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3岁!烈士慷慨就义,冰冷的铁链和脚镣锁住他的身躯,又怎能锁住那向往自由和平的灵魂! 那是个初冬的早晨,天,还没亮,有点黑,有点冷,他依然满怀希望的等待黎明与曙光到来。
来源:徐州日报、徐州市史志办综合
徐报融媒记者:吴云 吴过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