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系统设计 注重实践实效 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
◎徐报融媒记者 柳喜峰 蒋新会 通讯员 贾文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贾汪区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兴城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坚持两个文明同步提升,以新路径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交出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满意答卷。
探索:强化政治担当,紧贴发展需求
两年多来,贾汪区始终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最好的契机与平台,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探索实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突出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提升思想引领能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乡村百姓家。依托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将理论政策转化成土言土语、文艺作品、暖心故事、新型礼仪等,先后创作各类作品240余个,通俗化、具象化的宣讲内容让理论由“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
提升组织保障能力,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作用。坚持“四个列入”:列入全区发展战略;列入区对镇(街)重点目标考核,百分制考核占6分;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投入936万元对实践所站建设以奖代补;列入“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工作高站位、高标准推进。采用“清单式”管理办法,制订书记清单、项目清单,镇、村两级书记每月向区中心书面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建立联络员管理机制,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购买社会化服务,为各村、社区配备专职联络员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同时,在村(社区)工作人员中确定一名兼职联络员,实行AB角制度。
提升统筹整合能力,推动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强大合力。贾汪区依托综合文化站建设文明实践所8个,建设所站一体的文明实践阵地4个,改造提升文明实践站116个,结合新农村建设新建文明实践站14个,在自然村、企业、文化机构、窗口单位等建设文明实践点350余个,打造示范所、站45个,初步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红色阵地网络,打造了群众便于参与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做实区志愿服务总队,发挥志愿服务联合会的作用,全区共成立186支志愿服务大队、958支小分队,志愿者10万余名。
提升服务基层能力,精准化常态化做好群众工作。全面推进 “十必联”,构建基层服务网络。发动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包联农户,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时,及时上门联系服务。实行“1+10”包挂,每一名“十必联”志愿者就近就便包挂10户群众,把公示牌贴在群众家门口,把联系卡发到群众手中,每月至少上门走访1次。针对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在全区各村、社区全面推广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的做法,包括建立一本家庭文明档案,成立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3支队伍,每天播放新农村大喇叭,每月举行升旗仪式,每年举行晒孝礼活动、邻里互助节、村晚、先进典型表彰。通过十项举措,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推动村庄由“送文明”到“种文明”转变。
收获:基层治理有实招,人民群众得实惠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贾汪区经历了一个由工作茫然无序,到路径逐渐清晰、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正由破题向解题推进。
探索出创新理论有效传播的新思路。贾汪区着眼苏北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通过做强“理响贾汪”品牌,推动新思想传播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转变,先后制作播放新农村大喇叭220期,组织“四前一后”理论微宣讲1600余次,新时代文明实践“讲+演+问”实现村、社区三轮全覆盖,达420余场次,创作快板、琴书、三句半等各种通俗化、具象化传播新思想的文艺节目240余个。
找到了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新抓手。探索实施“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发动以农村党员为主体、以热心群众为补充的志愿者包联群众,通过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已组织13680名农村骨干志愿者包联134550户农户,先后征求群众意见564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急事难事7800余件,群众发自内心感谢党组织和志愿者。
实现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零距离。坚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的理念,区、镇、村三级根据群众需求设立项目库,明确“双五标准”选定项目,采用点单派单的办法,实现精准服务零距离,确保工作落得实。各村瞄准群众的需求做,奔着矛盾问题去,组建本土志愿服务队伍,设计实施一批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项目,开展生动鲜活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凝聚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区各地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和文明实践一起抓,尝到了甜头。基层书记越来越感受到文明实践不是负担而是助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升了村民的道德觉悟,改变了村风民风,村里歪风邪气少了,争执吵闹的少了,村党组织的威信提高了,村子和谐稳定了。
启示:党群一心同实践,“强富美高”共提升
试点过程中,贾汪区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形成了几点重要经验。
必须强化情怀担当,夯实“一把手”责任。中央要求县、镇、村三级书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和所长、站长。贾汪区制订三级书记清单,要求每月专题汇报,每年书面述职。区委书记亲自研究、亲自策划、亲自推动,带动镇、村书记亲自抓落实、抓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有利局面。
必须贴近群众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贴近群众需求,先解决好群众的利益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紫庄镇岐山村以李明亮为代表的26名残疾人,原先是长期上访户,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试点以来,村里安排“十必联”志愿者定期送去服务和慰问,在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增收问题的同时,通过宣传沟通、贴心服务,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让他们理解认可村党组织,进而也当起了志愿者帮助村“两委”分忧解难。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激发基层内生动力。“键对键”的交流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沟通,要把能否走进群众家里,走到群众身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作为衡量成效的重要标准。“十必联”群众工作法让文明实践实现了由进村入户到见人走心的转变;“村民互助 共享服务”把群众发动起来,把农民培育成志愿者;全面推广“十个一”,培育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宣传队伍、服务队伍,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探索最优实践路径。贾汪区作为资源枯竭城市和经济次发达地区,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探索出一条体系完善、成本较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新路子。
下一步,贾汪区将继续因地制宜,不断深化试点工作,努力探索更优的实践路径,争取创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贡献贾汪智慧、贾汪方案。
贾汪区大吴医院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大泉街道,环保志愿者在帮助村民用家中闲置物品兑换绿植。
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摄
贾汪区大泉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