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见习记者 尹思源 实习生 苏洋)“十三五”以来,我市富民产业不断壮大,绿色品牌发展纵深推进,三产融合步伐加快,基础装备不断夯实,农民生活持续优化,全市农业产业富民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加快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水产产业健康标准化养殖等方式,持续突出抓好省级重点帮扶县,不断健全纵向贯穿到底、横向落实到边的徐州农业产业富民体制机制。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
推进健康标准化养殖
我市将持续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强11个模化标准化省级永久性万亩菜篮子基地,建成20个全程质量控制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和20个部级蔬菜标准园。实现徐州—上海外延基地向直供基地加快转变。202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620万亩,做精果品产业。大力发展应时鲜果,重点培育优质水蜜桃、葡萄、早熟梨三大产业,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品牌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推动丰县果业振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牌结构,建设新植示范园8个,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品聚集区;加大老果园改造力度,创建标准园4个,示范带动全县更新拓植改造果树1万亩。
在生猪生产方面,我市将推动种猪场和规模猪场提档升级,持续开展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普及行动,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新增一批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场,全市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积极发展生产周期短、饲养转化率高的肉鸡、蛋鸡、肉鸭生产,着力增加禽肉禽蛋供给。加快优质肉羊扩群增量,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优化水产养殖布局,形成湖区蟹虾、水库生态鳖、城郊观赏鱼的格局。到2025年,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0%,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比超过85%,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十四五”末,全市七成以上生猪屠宰企业达到省级以上标准化水平。
产业融合发展再提速
特色产业集群再布局
我市将进一步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建立专门研发机构,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以主题创意农园、乡土地标菜打造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工,逐步构建全市乡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创响我市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产品。重点培育出口大蒜、黄桃、牛蒡等产业,推进出口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升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数量面积保持在全省前三位。
另外,我市还将重点建设国家级中晚熟大蒜产业集群等21个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丰县重点发展果品、生猪、肉鸭等产业集群;沛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辣椒制种、肉鸭等产业集群;睢宁重点发展生猪、肉鸭、优质稻米等产业集群;邳州着力构建大蒜、板材、银杏等产业集群;新沂重点发展优质水蜜桃、特种水产、花生、鲜切花卉等产业集群;铜山重点发展粮食、畜禽养殖、优质葡萄等产业集群;贾汪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草莓、甘薯等产业集群。全力推动我市大蒜产业集群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我市大蒜绿色种植基地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大蒜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力争突破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