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他们,为徐州点赞

2021-01-1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1-1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周世宁
  王天然
  刘波
  李凤亮
  张新科

  五年如白驹过隙,五年更弥足珍贵。回望这五年,徐州牢牢把握住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奋进新时代、跃步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是徐州发展理念转变最深刻、转型发展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治理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展望“十四五”,如何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迈向新征程?一直关注我市发展的专家学者,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积极提出对策建议、送来寄语祝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

  徐州已站在更高起点上

  ◎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过去五年,徐州发生了魔术般的改变,无论是城市的转型进程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迈向“十四五”之际,徐州已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徐州秉承着城市应尊重自然、优化生态环境的理念,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面貌改善上做了“大文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徐州绿色发展的最美代言。徐州市探索出了一条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实施“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工程,将老矿区从“城市之废”转变为“城市之肺”,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打造了以潘安湖为典型代表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数年间,徐州市不断开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局面,为全国同类地区生态转型发展贡献了“徐州经验”。

  这些年,徐州一直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将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区落地,城市新型领域研究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百姓来说,过去的五年也是收获感最强的五年。人民群众最直观的感受是,徐州开通了轨道交通,极大方便日常出行;徐宿淮盐铁路开通运行,为苏北五市的经济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徐州在铁路网建设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徐州“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将为“十四五”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祝愿徐州,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政策推动下,在“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上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天然:

  徐州迈出了转型发展的新步伐

  ◎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近些年来,徐州市抢抓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大机遇,结合本市实际,大力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扎实做好传统五大行业的整合整治和升级转型工作,主动布局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在推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徐州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企业自主可控的创新系统,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可赞的是,全市“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心无旁骛,一直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和目标导向,支持企业提高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重点围绕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产业研发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迈出了转型发展的新步伐,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内同类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徐州样本”,让人们为之感叹!

  当前八达重工研制的特种救援机器人,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可推动我国智能应急装备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将是徐州开拓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的一个突破口。希望古老而年轻的徐州乘着“十四五”的春风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

  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徐州新发展格局

  ◎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过去五年,是徐州市转型发展成效最好的五年,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这一过程中,徐州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在这一历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煤矿采空区塌陷地治理、生态修复上,贡献了矿大智慧和矿大方案。我们还积极打造淮海经济区“科技引擎”,围绕徐州市的主导产业,为在徐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撑。

  过去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这五年中,我们学校吸引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毕业生来校工作。学校在徐招生的优质生源数量逐年增长,毕业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留徐工作的人数也呈稳定增长趋势。这说明,徐州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文化吸引力越来越大。

  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将紧紧围绕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围绕徐州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等方面,把高质量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工作更好更多地融入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争当“深化校地合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表率、争做“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区域样板”的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

  以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两汉文化创新发展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

  徐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师大教会了自己读书、写作、思维、研究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了认真踏实的处事风格,收获了真挚的感情和强大的内心。

  年少时在母校的求学经历,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础,更让自己明白“感恩”的涵义,认识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这些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徐州的发展,回到母校为学生们开讲座,参加了徐州首届汉文化节。通过各种活动,我对徐州有了全新认识,也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夏九州之一,如果能够为厚重的两汉文化嫁接现代、时尚、年轻化的元素,将厚重的两汉文化激发出潜力、魅力和活力,就能够更好地擦亮徐州文化名片,不断扩大徐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竞今疏古。在充分保护两汉资源的基础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理念,走跨界融合道路,把两汉资源中重要的文化要素提取出来、激发出来、活化起来,把文化旅游的资源转化为资本,把单一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的IP,把静态旅游转化为动态旅游,展示载体要拓宽,传播方式要多样,产业开发要合理。只有这样,作为两汉文化发祥地的徐州,才有机会通过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手段创新,成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板。

  徐州还要抓住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型文旅业态,成为淮海经济区和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

  徐州,未来可期

  ◎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我在徐州工作了7年,对徐州的了解越来越深,对徐州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早已把徐州看作我的第二故乡。我亲身经历了徐州“十三五”的变化,如此巨大的变化对每一个徐州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刻骨铭心的。

  首先是徐州经济迅猛的发展,除了有代表性的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徐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也是突飞猛进,徐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徐州的高铁、地铁、高架、机场、高速公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了一个大台阶。最近五年,徐州在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城市建设、体育设施、展览设施以及旅游点的换代升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徐州人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都在增长;徐州人民对家乡的认可度、自信心逐年提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认知度不断提高。

  一个美丽的徐州、幸福的徐州,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徐州会越来越好。

  在徐州的7年中,我为徐州写了5本书,长篇小说《鏖战》《铩羽》和《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我还写了一本《大美徐州》,这是第一本详细介绍徐州历史文化、经济交通、人文景点的全景式旅游手册。另外,我还写了一本关于徐州的散文《清风徐来》。这一本本书,都表达出我对徐州的深厚感情。

  在此,我真诚的祝愿徐州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徐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