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比学赶超显担当 争先进位谋发展

2021-01-0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1-0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季芳)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重要内容之一。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我市将如何坚定“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进一步稳经济、促增长、提后劲、强基础,加快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上月22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

王伟表示,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五大行业整合整治等严峻形势,全市工信部门加强运行监测预判,加大政策制定落实,精准发力,工业经济增长全面稳中向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月份开始由负转正、逐月攀升,1月至11月份同比增长5.6%,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 1月至11月份,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41.7%、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46.97%、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87家,居全省第2,创历史新高,新增企业累计产值283.9亿元、拉动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3669个5G基站建设及设备安装,实现主城区及县城核心区域的5G网络连续覆盖,已建成开通5G基站数量位列全省第4,荣获“中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仅次于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第一批5G试点城市;以徐工重型“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为重点,已完成项目打造应用场景20个。 全市1224家涉VOCs工业企业开展替代工作,873家企业完成了替代任务,超额完成20%的目标任务;新增绿色示范企业9家,“十三五”全市省级以上绿色示范企业达到16家,绿色园区2家,数量位居苏北第一。已完成化工生产企业“两断三清”22家,年底前全市剩余化工生产企业71家;中新二期、徐钢三期、龙兴泰焦化联产等37个转型升级项目有序推进。

企业分类培育稳步开展。全年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云意电气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序时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70项,已竣工137项;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84项,已竣工184项。

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16项新技术、新产品项目入选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批省转型升级项目,徐工随车获评省质量标杆,徐工挖机、鑫华半导体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徐工研究院成功创建全省工程机械领域唯一工业设计研究院。

惠企发展红利持续释放。抢抓信用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两项金融政策“窗口期”,梳理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协调金融机构办理贷款48.1亿元。民营企业拖欠账款清偿率100%。全年预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150亿元。

重点企业培育有效推进。截至去年第三季度,126家重点培育工业企业集团(剔除4个新投产项目和1家徐工平台企业)实现产值1700亿元,同比增长6.2%,高于全市(1.9%)4.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63%,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回升,充分发挥龙头骨干支撑带领的作用,确保了全市工业经济建设基本盘。

减负工作成效显著。全国首家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任务分解方案,从七个方面推出减税降费40项政策“红包”,以实质性减税降负举措,全力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多次被人民网、改革网,省委、省政府网站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全国首家建立实时在线监管平台,实时跟踪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进度,实现一“键”审计、一查到底,全面审计不留死角,为全国首创。预计全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149.4亿元。

王伟说,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区域样板、机关争当标兵”行动部署,市工信局制订了《“打造区域样板、机关争当标兵”行动中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活动方案》,细化分解29条重点任务,做到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四个明确,并定期开展督查调度,确保不漏项、不打折。下一步,工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全市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育新机、开新局,开启全市工信“十四五”规划新征程,为打造徐州区域样板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