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徐州鼓楼区:引家风文化融社区 为基层治理赋动能
2020-10-24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孟欢
2020-10-24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张姨来了!”10月21日上午,听到门外巷内传来电动车的声音,柳青脸上顿时绽出了笑容,一瘸一拐地朝门口挪去。这个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丰财办事处三角线平房区的残疾孤女,自从失去亲人后一直受到邻居们的爱护和照顾,社区成了她的家,她有了多个“妈妈”。
三角线社区是徐州首家“家文化”服务型社区,去年建成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家风文化馆。在家文化的熏陶下,社区“小家”越来越幸福,“大家”越来越和谐。

“妈妈”们帮柳青打扫房间,柳青一脸幸福的笑容
31岁的柳青命运多舛,幼时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二级残疾,右手、右腿残疾,父母早逝,是爷爷奶奶将她拉扯长大。五六年前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柳青便独自生活,好在有邻居照应着,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她送去。特别是张翠兰和满淑兰两位阿姨,把她当作女儿一样疼爱。社区为她办了低保,而且经常上门嘘寒问暖。
21日上午,张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到柳青家打扫卫生。天气要变冷了,被褥也得拿出去晒晒。柳青推着一辆辅助行走的小推车,乐呵呵地在一旁看着。
55岁的张翠兰是个热心人,柳青一日三餐有两顿是在她家吃。性情开朗的她有时见吃饭时间到了,就会逗柳青:“天不早了,你还不回家吗?”柳青也是个爱说爱笑的姑娘:“俺不,俺吃完饭再走!”中秋节那天,柳青也是在张姨家过的。
柳青住着两间小平房,家里没有卫生间,冬天洗澡都是张姨和满姨带到公共浴池去洗。今年疫情期间,所有的浴池都关门了,张姨便带着她到自己的侄媳家去洗澡,听说侄媳的父亲是开旅馆的,后来又带柳青到旅馆去洗。
柳青每次生病,都是两个阿姨带着去挂水。张姨骑着一辆有年头的电动车,柳青上下车都很困难,每次都是张姨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扶着她,待柳青坐稳后她才上车。有一次在医院下车时被路人看见了,感叹说:“这姑娘幸亏有个妈,要不谁照顾呀。”得知张姨不是妈妈而是邻居,路人连声赞叹。
听着张姨说起这些事,刚才还谈笑风生的柳青眼圈红了,悄悄躲到一旁抹起了眼泪。

柳青看着张姨,很开心
邻居们问柳青:“张姨那么疼你,你能攒钱给她买辆新电动车不?”柳青毫不犹豫地回答:“管!”
家风文化,融入社区工作
在三角线社区,像这样和谐的邻里关系随处可见。
10月21日上午,一名男子到社区开困难证明,提到自己家中因经济问题导致夫妻不睦,好在女儿很懂事很优秀,他一直犹豫要不要离婚。社区党员李爱存恰好在一旁听到了,立即当起了调解员,开导男子说:“有这么好的女儿 ,你们家肯定会越过越好。不能一出现矛盾就想着离婚,你作为丈夫和父亲,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多跟妻子沟通。”男子很感激地说:“是啊,就是为了孩子也不能离婚。”
76岁的李爱存是三角线社区家风文化馆宣讲团的一名成员。自从去年4月社区的家风文化馆开馆,她跟其他5名宣传员一起,经常在社区里讲家风家训。柳青曾经几次被阿姨们带来到家风文化馆参观、听课。
社区8旬老人宗庆福,经常带孙子来参观家风文化馆,并将其中部分家训抄写下来传达给家人,要求全家人一起学习。

沈燕(右)带着居民参观家风文化馆
“三角线社区情况非常特殊,老旧房子多、困难户多。在这种情况下,‘家文化’的熏陶就更加重要,要让家庭、邻里都团结起来,打造和谐社区、美好家园。”沈燕如是说。
编辑:孟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