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校园农场”让孩子们每天惦念 因为那里有“劳动的果实”
十一假期开启,在江苏徐州,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心里却免不了时时惦念校园里那个对他们来说意义特别的“小农场”,那些亲手栽下的瓜果,它们怎么样了?
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花生、玉米……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蔬菜,都是学生们亲手照料的成果,这是很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人生第一次亲身参与和感受“丰收的喜悦”。
劳动教育因地制宜 “校园农场”成独特风景
今年7月中旬,教育部公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徐州立即组织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校园农场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秋的收获,不再只是孩子们从课本上看到的四个文字。
学生在菜园里观察
感受粮食来之不易 这可不是“周末采摘游”
从7月下旬开始,徐州很多学校利用校内闲置地块开辟农场,鼓励学生种植蔬菜、瓜果等,有的学校甚至在校园里种起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来到田间劳作。
在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紧邻食堂的地方有一块空地,整齐的种着茄子、辣椒、香菜、黄瓜、胡萝卜等作物。
辅导员张老师说,“这是学校特意给孩子们开辟的‘慧创农耕园’。”田地开垦后,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里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真实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学校还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不同科目与菜地实践结合,比如让孩子们统计种子发芽率、设计菜地排水沟、作植株观察报告等,孩子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被激发,作文绘画也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前段时间同学们在收获了花生后,又在地上种植了大蒜。很多同学提出疑问,之前种植花生时一个小坑里有三四粒花生米,为什么种植大蒜时,一个坑只能放一个蒜瓣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于是学校专门邀请农业专家为孩子们解答其中的栽培原理。
每天午饭后,孩子们已经习惯了顺路到地里看看自己种的植物长势如何。“我们轮流去地里浇水、除草,每天都要看看长得怎么样,生怕它们长不好。”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架起的黄瓜、豆角等蔬菜上有一个个输液瓶向根部滴水。学生王译琦解释说:“这是在科学课时,我们讨论想到的给植物浇水的一种方法,省时又省力,还得到了农业专家的认可。”
老师们表示,其实孩子们在农耕园的劳动中遇到了许许多多实际的问题,比如雨水大了怎么办,用朴素的沟渠排水方法先排水;比如对待不同的植物浇水方式,有的体积小,用喷洒的方法,有的体积大叶子宽,用直接注入根部水的方法,有的耐旱,用棉线毛细的方法进行补水,这些都是学生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们在农耕园里进行了实验,让研究转换成了成果,并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一个能在自然状态下劳动的场所,学生需要考虑节气和当地的气候情况,种植符合水土条件的农作物,进行育苗、栽培、培育、收获等过程,亲手去实践,这就是把知识转换成能力的过程。
观察成长 亲近自然的“活教材”
走进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实验幼儿园的小农场,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生机,一畦畦绿油油的青菜,辣椒树结出了红红的果实,芸豆角长得又大又厚,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地挂在秧架上。
菜园不大,但设计很有特色,曲径通幽,竹石成趣,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绿野仙踪”。从幼儿园小班到大班,每个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私家菜地。在各班老师们的带领下,大课间活动时,孩子们就轮流来到农场,给自己种的蔬菜浇水、拔草、观察植物成长。
幼儿园老师说:“节前,孩子们刚刚收获了种植的玉米、花生。菜地里产出的蔬菜平时也会向幼儿园食堂无偿提供。食堂大厨就用玉米给孩子们做了一道菜‘大丰收’,最近孩子们每天吃到的青菜也都是从这里采摘的。”
幼儿园孩子们创作的蔬菜画
“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
在众多开辟校园农场的校长眼中,对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一项迫切任务,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校长辛跃武说:“热爱劳动的人,一般都具备勇于探索、乐于尝试、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特点,和擅长动手操作、善于解决问题、能够将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这正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相一致。”
徐州市云兴小学校长陈书强说:“校园农场的开辟,不仅让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让他们收获了丰收的喜悦,这样常态化的课程,更能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实验幼儿园园长黄婉娟说:“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感受到将蔬菜从土里拔出来的感觉。现在,这个菜园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学会了记录、丈量、简单的数字等。用亲手种植的菜,在小厨房里做一些简单的菜,比如菜合子、菜饼等。从种植到品尝的全过程,是再生动不过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这太珍贵了。”
小学生们午饭后到农耕园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植株长势情况。
当我们将视角放大,劳动教育是一项以大课程观为统领,以构建劳动教育育人理念与课程实践为目标的应用性研究。
当视角再一次放大,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社会发出号召,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不仅在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养教育意义,从长远来看,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回归本心,再造社会根基,助力社会和谐;再造国民创造精神,提升国民创造力,夯实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