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睢宁魏集镇:在大地上搞建设 在人心上做变革
(讲述人: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党委书记 卢力)
河水清澈树林环绕,屋舍俨然道路平整,邻里友爱村美人和……这样一幅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正随着农房改善工程的推进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徐徐展开。走进崭新的集中居住区,有村民拉着我说,上房的那天他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其实,那天我也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什么是小康?在我看来,村民找到好工作、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环境、有个好心情,这就是村里人的幸福和小康!这是村民的愿景,也是我的目标。我们以集中居住区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突破口,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村集体和农民“两个增收”,实现生产、生活、管理方式“三个转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魏集实践”。
集中居住区里树木成荫绿水环绕
改善居住环境政府“兜底”搬迁
魏集镇地处黄墩湖滞洪区,农村缺少统一的建设发展规划,居住零散,茅草房、土坯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手乱丢。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环境让半辈子生活在旧村庄里的夏同武苦不堪言,“房前屋后没有路灯,晚上回家晚了,稍不留神就会绊倒。”
整洁的集中居住区
脏乱的人居环境必须改善优化。我们把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四类重点对象,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户,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零散居住的自然村组和单庄独户等作为优先推进对象,其他有住房改善意愿、愿意集中居住的农户也可以纳入,做到以户定建、以人定房。
对于四类重点困难群体的拆迁户,我们出台兜底政策,解决这部分人的上房困难问题。镇里综合房屋评估、附属物赔偿、各类奖励政策及政府贴补房屋成本价等,将上房的每平米差价控制在400元以内,对需要补差的困难家庭,政府以提供贴息贷款、草危房改造资金、扶贫资产分红、镇村两级专项资金援助等方式,保证重点困难群体都能住上新房。
集中居住区道路宽敞
拆房子盖房子,钱是绕不开的话题。实施农房改善项目对魏集镇来说,资金有保障,账目不含糊。2016年起,我们镇就在睢宁县率先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共复垦建设用地(庄体地)9000余亩,获取各类资金约13亿元,专项用于安置补偿、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建设、功能服务配套建设土地整治、产业发展等。为了用好这笔钱,专门成立农房改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魏集镇农房改善资金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切实做到专账管理、分项核算、专款专用。
坐落在小区附近的“蔬菜驿站”
出危房进新居村民“排队”选房
实施改造之前我就常想,我们的新农村是个什么模样?外观好看还不够,更需要给村民实实在在的方便,我们要比村民想的更全面更细致,才能让新房建进他们心坎里。
湖畔槐园是我们最早一批推进的改善项目,小区统筹设计建设路网、污水处理、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并配套门面房、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健身、村民议事堂等功能性建筑设施。农房改善不应该千篇一律,要有旧村庄的特色,所以我们在居住区内保留了徐庄、戴庄种槐的传统,将“槐文化”与现代景观元素充分融合,实现“楼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
2017年,湖畔淮园集中居住区正式建成交付,入住新居的村民脸上乐开了花。看到了“样板房”,还没搬迁的村民开始催着问我什么时候轮到他们村庄。到我们去年改善叶场项目时,一天之内676户村民排队签协议争选新房。
新房设计时,对于孤寡老人,我们设置老年公寓可安心养老,对于居住面积要求不同的家庭,我们提供了四个面积的房型来供参考。施工中,项目负责人不定期的邀请村民现场参观,监督房屋修建的全流程。我们把群众的事当自家的事办,群众对我们才能放心。
“现在晚上吃完饭,我老伴去广场跳舞,我去活动中心练器材,这在老房子哪有这个条件。”前几天我遇到夏同武,他讲起生活的新变化滔滔不绝。夏同武所在的东朱村位于镇区南部,是魏集镇的“南大门”。搬迁后,集中居住区一公里内就有工厂、学校、小超市,村民有了就业、上学、购物的“十分钟生活圈”。
“瓜乡”农民进新居庆丰收
留得住能致富就近“扎推”创业
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不仅是在土地上搞建设,更是在人心上做变革。怎么变?先得把人留下来!过去农村住宅建设无序,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很难搞规模化的种养,外地的企业看到我们这的情况,也少有来投资建设的。家门口找不到活干,青壮年只好外出打工。老旧的村庄里,大多是只有老人留守的空心村。
现在可不一样了,像湖畔槐园小区,我们依托古黄河文化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目前已成为集观光旅游、娱乐休闲、采摘购物、农事体验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一到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
东朱小区南侧就是我们镇的万亩西瓜产业园。去年,在外打工的村民胡浩回村承包了40亩地种瓜,当年就尝到了“甜头”,还带动了周围8、9个村民在他的基地就业,村民出了家门走两步就有事做、有钱赚。以产业园为基础,我们打造“菜篮子”工程、瓜果轮作基地,建成后可供应县城及周边城市居民日常蔬菜消费,对魏集镇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农业品牌效应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正在建设的叶场小区,我们根据当地村民大多从事板材制造产业的特点,在居住区附近规划建设了“百姓创业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而对剩下没有创业项目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周边的苗圃基地、稻蟹养殖基地等观光农业项目也可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在基本保障方面,我们镇在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凡是自愿将自己的土地承包权流转给村委会的退休农民,每月可以享受一定金额的养老保障;未到退休年龄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商实行有偿转让;所有农民一到退休年龄即加入农保。正常来讲村民的收入由地租、工资、村集体经济分红三部分构成,生活是有一定保障的。
小区配套设施齐全
社区管理完善生活“档次”变样
新房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多年来的卫生习惯。刚住上新房时,夏同武说自己习惯性地拿着装着废水的盆往外走打算去倒掉,打开家门看到门口整洁的小路才想起,这早已不是老房子了。
院子美了,环境好了,家家户户都把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前乱堆乱放的情况改善了不少。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徐庄、代庄、王圩、竹城御景园内的大桥、陶河、夏楼等六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的污水处理厂、沼气站、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每个小区我们都采取市场化方式,招募了专业化的物业公司入驻,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管理,确保小区管理常态长效。
在社区管理上,也要会管、善管。魏集的粉丝是远近闻名的,虽然现在机械化制作在产能上是手工作坊无法比拟的,但很多之前从事粉丝加工的家庭都会留着手工制作粉丝的器具。搬到新居后,这些器具村民舍不得扔,也一并带着,但摆在房间里占地方,放在院子里时间长了也就坏了。我们就在活动中心的村史馆里,专门为这些器具留下了存放的空间,这是乡村记忆,也是远方游子的乡愁。
目前,我们镇9个集中区已经建成并交付了五个,在建的四个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近万户村民的生活随着乔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全新的魏集大幕拉开,焕发美丽乡村的迷人风采。
文字:张扬 李莉萍
供图:睢宁县魏集镇人民政府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