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徐州:家门口的“扶贫工厂”

2020-05-1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0-05-1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吴楼村专注生产的女工。 徐报融媒记者 陈艳 摄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没想到有一天能在自己家门口就业,还不耽误照顾孩子。”5月12日,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吴楼村的电子加工车间,村民周玉英正专注地组装着一个个细小的电子元件。经过不到20天的边学边干,如今的她,已是一名熟练的流水线女工了。

“每天工作7小时,不耽误家务和照顾孩子,每天收入至少有80元。”周玉英说,随着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相信到下个月,每天收入100元以上不成问题。

周玉英在丈夫去世后,独自照顾年幼的孩子,工作生活不能兼顾。而家门口“代加工车间”解决了她外出打工便无法照顾孩子的两难处境。

吴楼村的电子代加工车间由徐州汉翔电子有限公司和吴楼村共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代加工,现有员工近20名,都是附近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村民。而该公司董事长桑刚也是徐州市第二届优秀民营企业家之一。

“我们优先招聘家庭困难或者有轻度残疾的人,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吴楼村党支部书记徐文培告诉记者,电子产品代加工操作难度低,对流水线要求不高,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经过培训也能快速上手。而且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员工们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庭。

据了解,为坚定村民致富信心、减消顾虑,吴楼村电子加工车间对报名的员工免费培训,在工作的前两周实行保底工资,成为熟练工以后再实行计件薪资制度。35岁的徐卫平曾经有过电子元件加工的工作经历,为了照顾孩子便再未出去打工,现在她是吴楼村电子加工车间的小组长。“能够重拾旧业我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每个月能赚到3000多块钱,村里还安排了志愿者帮忙辅导孩子的作业,真希望多开几间这样的‘扶贫工厂’。”徐卫平一边熟练操作一边说。

解决了工作,还要照顾好家庭。由于电子加工车间的员工多为女性且都有学龄中的孩子需要照顾,吴楼村党支部利用农家书屋开设“四点半学堂”,员工四点钟可以离岗去接孩子,然后由志愿者统一辅导作业,员工还可以继续工作,这样细心周到的“福利”赢得了员工的一致赞扬。

“电子加工车间的建立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条致富的道路,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渠道。”徐文培说,吴楼村今年制订实施了“三个三”计划,即成立吴楼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吴楼村农业合作社、吴楼电子加工厂三个企业,向闲置劳动力要效益,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实现带动就业300人以上,让所有村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目前,我们已经全面摆脱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生产销售全面恢复到了往年的同期水平。” 桑刚说,村民们经过培训后,能够胜任需求极大的基础零配件的加工制作,提升了企业效率,也解决了用工缺口的难题,对企业和村民来说,都是双赢。

汉翔电子是一家以生产电子变压器、电感设备的中小企业,公司2019年即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900余万元。今年,汉翔电子将继续增大产品研发投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研发,推进生产工艺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在汽车、新能源、5G电源等市场的占有率。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