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螺丝钉的坚守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徐报融媒记者 曲美慧)2月6日,吃过午饭,厉恩伟匆匆离开。老父亲不放心他的身体,追出来远远地喊: “你多少休息一会儿啊,当心高血压犯了!”
厉恩伟回了一句“卡口离不开人”就跑远了。谁也不曾想到,几个小时后,他倒在了防疫卡口。
坚守,是他生命最后的姿态,也是他投身水利事业28年来始终不变的姿态。
无论是作为一名水利人,还是一名基层干部,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他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自己的血脉,在平凡的岗位上站成了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用心:他是利国的水利“活地图”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厉恩伟做到了。
扎根基层水利事业28载,从利国水利站的一名工程员一路成长为党支部书记、主持水利站工作,他的履历简单如一条直线。
但这条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踩出来的。
因是工程员出身,精于测量设计,利国镇每项水利工程几乎都留下了他的印记。谁家地头有座桥、哪个管涵要维修、哪里有道防洪闸、供水管道经过哪些地方……不用翻地图,问问厉恩伟就知道。同事们都说,他是利国镇的水利“活地图”。
“厉站长特别认真细致,对数据精益求精。因为熟悉当地情况,他经常在项目规划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铜山区水利局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科科长张慧玉说,有一次厉恩伟陪同一家设计院去考察增压泵站选址,发现原方案存在不足,于是连夜写了一份建议,提出利国镇地势高差较大,对水压控制要求较高,建议增设寄堡村、吴庄村两座增压泵站。这一建议很快就被采纳。
张慧玉还记得,有一次她到镇里去检查工作,厉恩伟开车带路。雨后路湿,厉恩伟的车突然滑进了路边的沟里。为了不影响检查进度,他顾不得处理脸上腿上的擦伤,把车扔在沟里,陪她继续去检查。
2012年,利国镇筹划建设环乡路。由于道路经过河道,镇里请专业公司进行涵洞设计。在一群专业技术人员面前,平时少言寡语的厉恩伟突然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利国镇各种大车多,桥梁的承受能力需要更高一些。一番据理力争之后,设计人员认可了他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开工后,厉恩伟白天黑夜守在现场,整整两个月吃住都在工地,生怕涵洞质量出了问题。毕竟,这关乎利国人的生命安全啊!
“那时候他家老二还小,工地条件又简陋,我劝他晚上回家,他也不肯回去。”老站长杜长征回忆,那两个月里,厉恩伟瘦了一大圈,也黑了很多。“我问他,累不?他说,确实有点累,不过累点心里踏实。我当时就想,这个年轻人是很有责任心的,虽然话不多,但做起事来就像钉钉子,让人放心!”
真心:他终于让全镇人都用上了自来水
老百姓的吃水安全问题,是厉恩伟最关心的一件事。
早在2006年,铜山区就启动饮水安全工程,但直到2015年,谭家村的村民们依然还在喝着水质很差的浅井水。接任水利站党支部书记没多久,厉恩伟特意去了一趟谭家村,发现村民们自用的水井普遍只有20至30米深,这样的井水很容易受到地面各种污染物影响。
厉恩伟当场表态立即向水利局申请项目,一定要早点让大家吃上安全水。
项目很快获批。调研、勘察、设计、施工……次年1月,赶在春节之前,谭家村的人们终于吃上了水质更优良的深井水。
然而,深井水毕竟不是自来水,没有经过沉淀、过滤、消毒,水质未必达标。 2016年,铜山区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目的是让城乡居民都能用上统一水源地提供的自来水。项目层层推进,到2019年下半年,利国镇13个行政村只剩下西李村、马山村尚未完全通水。尤其是马山村,管道漏水严重,一半以上村民仍在饮用井水。
这成了厉恩伟的一块心病。他跟同事梁立田商量,在年底找个时间赶紧把管路维修好,争取春节前让村民们都能吃上骆马湖的安全水。
2019年12月16日,厉恩伟约了水利站工作人员、利国水厂员工以及马山村村组干部共10人,一起巡查西李村和马山村的供水管道。清晨,利国镇下起蒙蒙细雨,大家都按时集合,他却迟到了。几分钟后,他抱着十把伞匆匆跑来,连声道歉“来晚了来晚了”。“他给大家每人买了一把伞。”梁立田想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哭了,“他对老百姓掏真心,对身边的人也都掏心窝子的好,真是一想起来就难受”。
那次巡查花了整整3天时间,逐户逐线排查,一共找到了大小漏点近300处。检修人员第二天就分成两组进行抢修,花了半个多月时间,终于赶在2020年1月初全部完工。鼠年春节,西李村和马山村近2000户居民,基本上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厉恩伟的心病,终于消了。
1个月后,厉恩伟走了。这清澈的水,是他留给村民们的最后一份礼物。生命戛然而止,但那生生不息的水,将永远滋养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百姓。
公心:水利站就是他的“家”
2月6日,厉恩伟去世那天,是他和妻子结婚22周年纪念日。
往年,忙的时候,他们并不太在意这个日子。但那一天,很少做饭的妻子李晓静突然很想和他一起吃顿晚饭,于是在16:14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让他早点回家吃饭。16:40 ,她又催了一次。17:11、17:14、17:17,她连续打了三次电话,都无人接听。
17:20,有人给她打来电话。待她匆匆赶去医院,厉恩伟已永远闭上了双眼。
厉恩伟走后的这些天,她迟迟没有勇气去水利站收拾遗物。那个简陋的值班室,于她而言,再熟悉不过。每年汛期,厉恩伟都住在水利站,以便随时处理险情。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胆小的她不敢独自在家,于是也住到水利站,陪丈夫一起值班。
家,就是站;站,就是家。厉恩伟把水利站当成另一个家,也把同事们当成自己的家人,有困难自己先上,有好处先想他们。每年除夕夜,厉恩伟基本都是在水利站度过的。在2019年之前,除了他,水利站只有两名员工,一个家住得远、一个年纪大了,于是逢年过节有值班任务,他总是把自己排在前面。今年1月,他本有两次评先评优的机会,但这种时候,他却把自己排在了最后,将机会给了别人。
对水利站这个家,他同样爱得深沉。水利站有一辆卡车,但厉恩伟基本不用,他总是开着自己的车到处巡查,把卡车留给同事们用。每到农忙时节,种粮大户们都要使用珍珠泉河翻水站的水泵;但非农忙时间,水泵很少被使用,没人去充值,泵就会停用,下次再启用很麻烦。为了让种粮大户们随时能用上水,厉恩伟总是自己垫钱,确保水泵始终保持开通状态。梁立田找到一张2019年12月9日的收据,上面显示,厉恩伟为翻水站垫付了3000元。
梁立田小心翼翼地收起这张收据,折叠,压平,放进了自己的笔记本。
老同事的离去,一度让他们陷入悲伤和沉默。但如今,擦去泪水,他们继续奔走在田野街巷,用行动告诉厉恩伟——你曾坚守的水利阵地,我们一定替你守好!
在厉恩伟生前值守的蔡山卡口,更多的身影出现在了那里——主动请缨的村民来了,志愿者来了,村组干部们加班加点,在这个利国村最重要的防疫点严防死守。他们同样用行动告诉厉恩伟——你曾坚守的防疫阵地,我们一定替你守好!
厉恩伟走了。在他身后,那一排排仍牢牢坚守在岗位上的螺丝钉,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