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环卫工中暑仍在昏迷 当心“热射病”!
|
最近这几天,天气闷热难当,又有烈日暴晒,如果身体底子弱,或是休息欠佳,极有可能在这种天气下发生中暑。记者从我市各大医院了解到,我市已接诊到严重的中暑病例。专家提醒,户外施工工人及老年人是中暑高发人群,尤其要做好防暑措施,日常生活中多补水,少暴晒。
环卫工人
马路边突然昏迷
7月22日下午5点半,55岁的环卫工人刘师傅(化名)因在路边突然昏迷被路人发现,工友及路人拨打120电话后,将其紧急送往附近的市肿瘤医院。
据市肿瘤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回忆,刘师傅被送来时体温在40.8℃,人是昏迷状态,心率为120次/分。考虑其症状严重,急诊科为其做了简单处理后,便及时转入到ICU。
该院ICU徐医生告诉记者,刘师傅进入ICU时已是深度昏迷,体温41℃,并伴有不自主地抽搐。综合考虑他属于重度中暑的一种——热射病。
对于此类患者,控制体温是抢救的关键。通过冰毯、血液净化等方式,医护人员尽量为刘师傅降温。同时,为减少功能脏器在高体温状态下受到损伤,还给予营养支持等相关治疗。从22日晚上7点多,到23日下午3点多,一系列治疗令刘师傅的刺激反应程度有所好转。截至记者发稿,刘师傅仍处在昏迷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近这一周以来,各大医院陆续接诊过中暑患者,但数量不多,且症状轻微,刘师傅算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一个。同样是在7月22日,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中暑患者,是一名39岁的警辅。其主要症状为头疼、头晕、乏力、恶心,属于轻度中暑。治疗上以在阴凉环境下休息,输入能量,保持内环境稳定即可。
据市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人们防暑降温意识的加强,以及空调的普遍使用,中暑报警病例明显比以往减少。当气温持续在36℃-37℃往上时,中暑比较容易发生。
户外工作者要小心热射病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一般来说,有轻度、中度及重度之分。轻度中暑的症状表现为不舒服,但喝点水就会有所缓解;中度中暑的话,可能会意识淡漠;而重度中暑时,患者会有意识障碍。
“刘师傅的热射病就属于重度中暑。”市肿瘤医院急诊科陈延周主任指出,热射病不可小觑,这可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极高。
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其典型症状包括体温超过41℃、无汗、意识障碍等。
记者了解到,就临床情况看,近年来接治的热射病患者多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这是因为他们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而发病。
一般来说,热射病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高温高湿环境下避免长时间暴露
预防中暑,一定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晒降温措施。
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斌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避免长期在高温,高湿度或者无风环境下暴露。具体来说,不要长时间待在户外,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如果在高温下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
如果需要外出,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上午10点至下午2点的时段。外出时,尽量穿透气、散热的棉质衣服,尽量戴帽子或撑遮阳伞。在室外活动时,如果感到头晕不适,立即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若不适感增强及时到医院检查。
在室内的话,需要保持室内通风,降低室温,室内至少要有电扇通风、降温。准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尽量多补充淡盐开水或含盐饮料。另外,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另外,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中暑后需要及时降温抢救
碰到中暑情况,应该怎么办?对此,刘斌的建议是,先脱离高热环境,补充水分。当出现头晕、无力、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进入到阴凉通风的环境,然后饮用一些淡盐水等液体。喝水应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法,每次不超过300毫升为宜,每小时喝水量不能过多。
如果患者体温较高,皮肤灼热。面色潮红,可以采用凉水湿敷、冰敷等方式,帮助其皮肤散热、物理降温。但若发现患者中暑症状严重,产生意识障碍,皮肤收缩,指甲苍白,唾液腺干燥等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去医院抢救。
高温天锻炼爱好者该咋办?
这么热的天,出个门动辄气促、出汗,还能不能坚持锻炼了?对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人士。
资深健步走市民马先生说,他们平时都是围着云龙湖活动,冬季他们锻炼时间为晚上7点到8点40分,进入夏季以后,为避开阳光,他们队伍的锻炼时间调整到每晚的7点30分到9点。最近,气温持续飙升,他们队伍内部也发布了暂停活动的通知,建议大家改成室内自由活动。
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庞浩建议,夏天时一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中暑。每次锻炼的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限,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应每20分钟左右休息片刻,并补充适量的淡盐水。同时,夏季阳光中的紫外线特别强烈,人体皮肤长时间受照射,可发生1~2度灼伤。此外,紫外线还可以透过皮肤、骨头,辐射到脑膜、视网膜,使大脑和眼球受损伤。因此,夏季锻炼,宜选择早、晚日照较弱的时间,或在背阴处进行。
此外,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军说,潜在的心源性疾病+剧烈运动,可能是导致运动时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35岁以上患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不建议夏天剧烈运动。
记者 王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