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两会大家谈】热议发展高质量 聚焦乡村谋振兴
五年发展看头年,头年之始看两会。2018年是江苏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头之年,也是江苏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关键之年,更是江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之年。省两会期间,江苏紧扣“高质量”谋划新发展,唱响新时代江苏民生最强音。
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高质量。十八大以来,江苏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8.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米袋子”、“菜篮子”产品极大丰富,并实现从产量不足到质量追求的转变。但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江苏直面矛盾、勇于担当, 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以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作为着力点,用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集聚,培育更多特色集聚产业。力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规模优势,并让乡村产业兴旺为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板块支撑。
生态宜居助推乡村振兴,环境发展高质量。随着江苏经济高速发展与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百姓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也愈加凸显。五年来,江苏健全完善水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持续优化乡村水资源配置格局、严格加强乡村河湖水域管理、大力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全面实施河湖水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水源地达标建设、不断拓展乡村水生态文明载体等一系列乡村生态善治之策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做大金山银山。着实为江苏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也为乡村的永续发展提供“绿色银行”。
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文化发展高质量。党的十九大之后,习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曾深刻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会议精神。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浓厚氛围,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激发支持移风易俗的内在自觉。在全省内形成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陋俗的强大舆论场。此外,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家庭创建、志愿服务活动、道德讲堂与各类能够体现农村特点的实践载体的成功搭建,使得好人文化品牌在基层广泛树立。并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和道德模范,成为引领社会价值的精神标杆。因此,在江苏经济大厦遍地林立之时,精神文明大厦也巍然耸立起来。
治理有效助推乡村振兴,体系治理高水平。新时代条件下江苏引导基层自治,加强法治,注重德治的同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培养出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队伍, 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使得乡村资源要素活化,更多地激发出农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强化乡村振兴的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强化基层党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基层干部优先配备,并坚定不移地践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系。大大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着实为乡村治理系统的高水平提供体系支撑。
生活富裕助推乡村振兴,人民生活高质量。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就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利益至上的观点。江苏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中心”发展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五年来,江苏聚焦“生活富裕”打造“小康乡村”,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贫困地区,开展行之有效的帮扶,利用利用“串门儿去”APP平台和“百千万”大走访活动以及“光伏扶贫”、“互联网扶贫”等“十大扶贫”升级版进行精准扶贫。同时引入金融活水,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不仅彻底转变了省域内贫困农民“坐等靠要”被动思想观念,更是实现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截至2017年尾,全省又有超过6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200个以上经济薄弱村达标退出、6个县区退出省级重点帮扶。“江苏扶贫”切实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并形成脱贫致富的“江苏经验”。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立足国情农情。江苏将继续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并坚定信心、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出新时代江苏特色乡村振兴新篇章。(王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