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以文“化”村

2017-12-3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7-12-3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郑敏芝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面貌怎么样。

习总书记为什么会走进马庄?因为马庄有文化,马庄有“好的带头人”,马庄有“龙马精神”。锲而不舍地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使得马庄跻身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行列,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也迈上新台阶,堪称“苏南有周庄,苏北有马庄”,用村里老书记孟庆喜的话说,马庄是文化的高帅富。难怪,习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进村入户,还向村里的“香包奶奶”买了一只香包。

习总书记又为什么要在马庄讲这番话?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

我国有数十万个行政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口凋零、经济萧条、文化凋敝的现象。因为正面引导不足,有的村落封建迷信盛行,村民迷失信仰,被打着宗教幌子的人利用,被打着养生、理财、保健旗号的人洗脑;有的“愚乐”消遣,追求低级趣味,黄赌毒盛行,甚至有拆迁补偿暴富的“富翁”无所事事,因豪赌而一夜返贫。还有的笑贫不笑娼,爱幼不尊老,邻里不和睦,价值观扭曲,传统文化流失,优良美德沦丧。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好的教养。要解决种种问题,长久之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好的带头人,建立坚强堡垒,依靠先进文化,春风化雨,成风化人。

要让政治引领力强的村级班子,引导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树立坚定信仰,在最基层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以华夏第一村华西村为例,老书记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人始终对党忠诚,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善民生,又顺利完成了接力,实现了华西的可持续发展。而同样赫赫有名的大邱庄,经济也曾盛极一时,当时的领导人私欲膨胀,唯我独尊,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独立王国”随之訇然倒塌,昙花一现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要让主流价值观协同科学和文明占领主阵地,不让农村成为道德洼地、科学盲区和文明沦陷区。从家风、家训入手,彰显家庭美德,融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不仅寡助,而且受到惩戒;从普法教育入手,促进民风向上、人心向善,入轨法治;通过评选道德模范、逐级推选“好人”,弘扬新风正气;从科学普及入手,清除愚昧,防骗打假,倡导现代文明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

要让综合服务力强的村干部当好领头雁,激发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新时代农村文化新生态。以马庄为例,文化建设从未虚晃一枪,而是作为百年大计渗透到意识形态中,融会于经济建设中,流淌在群众血液中。马庄人集二十余载心血,农民乐团“吹”出一个文化产业,上过央视春晚,也闯进国际音乐节,受惠观众累计千万人次之多;马庄的锣鼓、腰鼓、高跷、旱船、花棍、跑驴、舞狮、舞龙,以及交谊舞健身舞扇子舞,十八般“舞艺”样样齐全。有了“好的带头人”一马当先,才有文化建设万马奔腾;有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才有如此生龙活虎的局面;有了万紫千红春满园,才有踏花归来马蹄香。即使一只小小的香袋,也因非遗的优良基因“袋袋”相传。马庄的村级堡垒凝心聚力,一呼百应,老百姓自然“唯马首是瞻”了。

事实证明,在文化贫瘠的土壤中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润物细无声,寓大义于微言,积小胜为大成,以文“化”人,以文“化”村,文化强村,则“柳暗花明又一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