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文明:新徐州的新风尚

2017-12-1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7-12-1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范海杰)每一座城市,各有性格,徐州的性格中,情义是重要的因子。

徐州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又受近邻齐鲁文化的影响。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曾这样分析徐州的性格: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情义”二字成为徐州城一脉相承的性格特征。新时期徐州精神也自“情义”两字开篇: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

而如今,“情义”二字在徐州又有了升级版本——文明。多维度的“文明”二字,与新时期的徐州精神一一对应;有分量的“文明”二字,是对徐州精神的再一次升华。

文明,是徐州人血液中的强大基因,创建唤醒了文明的种子,升华了情义的版本,提升了城市的品格。

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文明创建道路上,徐州势必行得更远。

好人似山 标注着徐州文明的高度

11月20日,从北京获颁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周长芝,回徐的第一站就直奔云龙区黄山老年公寓。7年来,她与这里的老人朝夕相伴,她就是老人们的亲闺女。

2017年3月,周长芝塑像入驻徐州好人园。与她一起入园的是睢宁县姚集镇石碑村卫生室医生纪凤银。纪凤银行医47年,为村民垫付15万元医药费,给全村500多户、2000多人建立起医疗档案。

至此,5年前在全国首创的好人主题文化公园——徐州好人园,已分5批为22位好人塑像。他们中既有64载如一日侍奉高位截瘫婆婆的好儿媳张公兰;也有变卖家产、打工5年为亡子偿还百万元欠账的“信义老爹”杜长胜;还有为乡亲摆渡20年、用尽积蓄修路修桥的好乡亲张广之……

市文明办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周长芝、杜长胜、张公兰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谢淑华等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4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10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6人当选“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上榜总人数连续数年排名全省前列。

有更多的好人,虽未入榜单,但善举暖心。80岁的退伍老兵王文灿,用了十年的时间说服家人,近日与泉山区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申请书;37岁的徐州姑娘刘星星,成功为巴基斯坦白血病女童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大陆为巴基斯坦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做好人,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做榜样,他们标注着徐州文明的高度。

“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要始终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创建的各方面、全过程。”市委书记张国华说。为此,我市积极选树道德模范,宣传凡人善举,在建成开放全国首家好人主题公园“徐州好人园”的同时,设立1000万元的“好人基金”,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正能量。

如今,在徐州的城市街头巷尾,“善行义举榜”“好人广场”“好人公园”随处可见,好人正能量无处不在。用好人文化引领政风、行风、民风,传承好人精神,为改革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民意共识。

志愿者如树

凝聚徐州城市文明的“森林效应”

他们每天清晨7点半、傍晚5点半,身穿反光背心,手执指挥棒,在人流密集的路口疏导交通。

他们利用寒暑假期,参与社区管理,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项目化服务。

他们统一着装,以绿色出行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向市民发放文明创建倡议书。

他们在中秋之夜沿着解放路一路前行,向加班的环卫工人道一声辛苦,送上节日的礼物。

……

他们,是徐州文明创建前沿阵地最活跃的一支队伍——志愿者。

在徐州,这样的志愿者多达4万余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团市委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将全市200多家志愿者服务组织进行队伍整编,制作志愿服务队伍花名册,集纳在册志愿者4万人。

每一支志愿服务队,就像一条主干神经,神经末梢便是全市青年。通过志愿服务队的统筹总领,全市青年积极投入文明城市创建大潮。


自创建开始以来,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驾车、文明排队”宣传活动,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不闯红灯”“文明礼让”“关爱生命,拒绝酒后驾驶”等主题,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他们在人群密集的广场街道发放调查问卷,邀请更多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他们组成骑行大军,以绿色出行的方式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利用寒暑期为社区低保户家庭、残疾人家庭、困难职工、单亲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困难家庭儿童提供托管服务……

车站、医院、学校、社区,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已由原先的感受体验变成了日常习惯,并且在徐州拿到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后,依然以常态的形式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前不久,徐州出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长效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持续推进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专业志愿服务队进社区、进校园,以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成效提升市民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支持率,引导更多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

个体汇成一个整体,由一棵树衍生出一片森林。全市四万名志愿者以四万颗赤诚之心,温暖着城市,践行着文明。

市民若水

汇成徐州文明的洪流巨浪

徐州人有情有义,豪爽大气。若就个人性格而言,常被冠以“直爽率真”之谓。但放诸城市文明的坐标加以衡量,某些不拘小节的习惯,却着实拉低了城市文明的水平。

因而,长久以来,人行横道、排队一米线形同虚设,宠物在公共场所任意撒欢,黄金周旅游景区一片狼藉。这些不文明现象因大家习以为常,一直安之若素地存在了很长时间。

要想改变市民积习已久的习惯,单靠几则规定强制管理,难以形成长效,也难以深入人心。关键还得把文明的习惯变成市民的行动自觉。

自徐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一些改变悄然发生,最大的亮点来自斑马线上。

以前,无论是有信号灯还是没有信号灯的路口,行人和机动车都行色匆匆,行人不按信号灯通行,机动车通过斑马线毫不减速,双方为此还时不时地会在斑马线上发生口角。

自年初我市开展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动后,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经过宣传和推广,机动车礼让行人已由规范变成了习惯。而由礼让行动衍生出的文明后续效应更让人心生温暖:中山路上,一位老人一边小跑着一边为让行的车辆竖起了大拇指。

从冲突到点赞,公众的文明行为让城市更温馨更和谐。

和谐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斑马线上,它如今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以前徐州最繁华的道路之一淮海路上,占道经营现象屡禁不止。“现在这样的现象没了,没有人这么做了。”淮海路上一家水果店的老板周立胜说,自己曾因占道经营与城管队员发生过争执,但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城管队员不仅主动帮他收拾占道经营的物品,还不计前嫌地帮助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自己打心眼里认识到,占道经营是不文明现象,“以前大家都这么做,没觉得有什么不文明的。现在都文明经营了,你再不文明,就成异类了”。

从不服管理到主动遵守,自觉的文明行为让城市更美好。

在徐州,文明创建消弥了性别、年龄、身份的差异——老人们自愿在马路上手摇小红旗,当起志愿者;孩子们小手拉大手,把学到的文明礼仪带回家,“监督”家人遵守文明规则。在徐州,文明创建拉近了市民间的距离,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文明带给整座城市的“福利”,同时他们也自愿化身为文明洪潮中的一股清流。

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当城市的每一分子都对文明有着热切的向往,并努力践行,文明便不只是一块象征实力的金字招牌,更是每一位市民的素质体现和幸福源泉 。

干部甘当“店小二”

机关作风在转变

2015年3月1日,全国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在徐州颁发,徐州走在了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前面;今年7月,徐州率先在全省启动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并提供线上登记、自助查询、自助缴税、自助缴费等登记便民新渠道,站在了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服务的前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皆于转变机关作风息息相关。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说起来框框很大,但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老百姓更加方便,办事更快捷。”市不动产登记交易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李亚斌说。而他们也把这话变成了切切实实的行动。

原先一个窗口由房管、税务、国土三个部门三方人员物理结合的工作方式变成了房管、税务、国土三方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原先市民、企业重复排队、跑道,现在是“数据线上跑,材料网上传”……转变工作作风,在这里,由一句话变成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目前,该局正在积极争创“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省级考核组的现场核实和专家评审两个环节都以满分通过,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标杆,呈现出“全国不动产登记看江苏,江苏不动产登记看徐州”的良好发展态势。

而这只是徐州在文明创建道路上窗口单位转变工作作风的一个缩影。

为提升窗口行业服务质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市机关工委、市作风办在全市银行、邮政、电信、供电、机关政务服务大厅开展“文明创建提升月”活动,广泛开展以“三零”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亮出服务流程、亮出服务身份、亮出服务承诺”,保证沟通零距离;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群众评议机制、领导点评机制,以制度保证服务零投诉;深入群众求沟通,加强学习求精通,提速增效抓直通,建立互信关系,增强服务技能,提高办事效率,保证管理零缝隙。大力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微笑服务,不冷脸相对;要高效服务,不拖延推诿;要规范服务,不随意乱为;要贴心服务,不敷衍了事;要廉洁自律,不吃拿卡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纪律养成,进一步提振办事窗口从业人员精气神,严禁上班时间聚众聊天,玩手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广泛开展“优质服务岗”“优秀服务标兵”评选活动,以形式多样的载体展示窗口形象,提高服务水平。

如今的徐州,党员示范岗、金牌服务岗越来越多,老百姓办事的麻烦越来越少;全球500强企业来徐投资的越来越多,机关作风涉诉信访数量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