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山水协奏曲
◎通讯员 尚庆迎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群山逶迤,坡岭拥翠,塘坝清水如镜,小溪潺潺流淌,山、水、林、田交相辉映,今天的柳泉犹如一幅美丽山水画卷,又似一曲跌宕起伏的大自然协奏曲。
水利,水利,水利万物而不言,正是水的润泽,才使高亢干旱的柳泉山区有了如今的模样。就让我们走进水利基层——柳泉水利站,触摸水利人的水之梦、水之魂。
“寻”得甘泉润心甜
柳泉,因泉而得名,曾经遍布山泉,但气候环境变化导致水源枯竭,干旱缺水成为困扰人们的头等难题。
“王林、西象、铙山、大冯四个村,多年前村民还得到村外拉水吃,有的得走两三公里,群众意见很大。”柳泉水利站站长张万军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群众吃水比天大,再难也要干!张万军暗下决心。
柳泉全境163座山头。山地岩层厚,水系复杂,不好找水,即使打150米以上的深水井,打出干井也占一半的比率。由于项目资金限制,有的村连打几口干井资金就用完了,张万军就千方百计到镇里、局里申请增加投资,以尽快打出新井。
大冯村山西杨自然村坐落在半山腰,从外村翻水由于地势高引水压力达不到,200户人家常年靠拉水吃。为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水利站请来探井专家探测,即使这样,还是一连打出两眼枯井,当地的老百姓都放弃了,只能发出“可能咱就这个命”的无奈叹息。
“继续打!就算把水利站卖了也要帮山西杨打出水!”张万军在群众面前拍了胸脯。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西杨终于打出了两口180米深的深水井。
当甘甜清澈的井水抽出来,大人孩子像过节一样高兴,都围上来接水喝,放鞭炮庆祝终于吃上了自家的甘甜水。
2009年以来,柳泉水利站共打出30眼深水井,铺设输水管道75公里,配套管理设施30处,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的吃水难。
地种不下,禾苗干枯,同样是山区缺水造成的困局。为解决生产用水,柳泉水利站除了打井引水,还综合利用建塘坝、修建蓄水池、集水窖、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添置移动喷灌设备等方式方法,大力改善山区水源条件。
水的滋润,让柳泉沉默的大山活起来、大地绿起来:目前全镇总蓄水量达40万立方米,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旱涝保收田13000亩;万亩林果上山,绿了家园,富了乡亲;5000亩大棚搭起,绿色蔬菜进京入沪,百姓腰包鼓起来了……
改革创新走在前
虽然时令已是深秋,大冯村村民刘学义承包的几百亩山坡地里还是枝繁叶茂,板栗、桃、杏等果树下散养的土鸡、鹅鸭在到处觅食,一派勃勃生机。
“多亏水利部门帮俺建了这条防渗蓄水渠道,解决了用水难题。”刘学义用手指着山脚下的一条水渠说。
当初,刘学义承包山地种果树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离水太远,得用拖拉机拉水浇灌,既费钱又费力。近年来,作为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示范区,铜山区大力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鼓励农户自建或联建水利工程。张万军知道刘学义的情况后,便主动找到刘学义,告诉他区里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奖补政策,支持他申请,并帮他做规划设计,最后在财政资金的支助下,刘学义建起500米的防渗蓄水渠道,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刘学义还在水渠里种上莲藕和菱角,养了鱼,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刘学义的成功激发了群众搞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徐州吉润农业发展公司投资数百万元在西堡村实施塘坝综合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后塘坝可蓄水8万立方米,使下游1000亩粮田的用水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另外,北村塘坝综合改造工程也在积极规划设计中。
近几年,柳泉镇共吸引民间资金2000多万元进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改革的新路越走越宽。
“向阳渠”精神续新篇
采访中,张万军不断提到向阳渠,说那是他们水利人的精神标杆。在他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大冯村南边的十八孔桥,一眼望过去蓝天下的十八孔桥高大雄伟,就像一条雄壮威武的巨龙,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然而,这只是全长60公里向阳渠的一小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严重缺水问题,通过柳泉6000多民工6个春冬的奋战,终于建成了百里长渠,并因其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恢弘气势,与河南林州“红旗渠”齐名于全国。
“向阳渠精神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水利人永恒的遵循。”张万军动情地说。
正是发扬了向阳渠精神,一个只有三人的水利站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跨进全区水利综合考核第一名,张万军本人也荣获了“最美水利人”的称号。
由于人手少,张万军既要跑项目跑资金又要做规划做设计,还要到工程现场指挥施工和进行质量监督,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根本没有休息日,几十里外的家有时一两个月都不能回去一次。目前,他正忙于位于柳泉境内的徐州市小沿河刘湾水源地工程的拆迁工作,接受我们采访也是抽空赶过来的,鞋上的泥巴还没有干。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在伟大精神感召下的实践正是我们实现美好梦想的基石。什么是水利人的水之梦、水之魂?我们在柳泉水利站、在张万军身上已经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