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实体经济,严打“僵尸企业”
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被外界视作预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肯定近年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外,也对金融功能、金融安全和金融制度的重要意义做了最新诠释。7月17日,江苏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李强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纳为江苏经济下阶段发展的重点任务。
近年来,以国有银行为首的金融行业发展迅猛,集聚了大量超额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行业的壮大,势必造成实体经济的衰微,近期种种舆论也在不断释放出这一信号。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的一项重点议程,就是要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服务?一方面是金融行业利润的压缩,另一方面则是实体产业融资的充分。对实体经济大省的江苏而言,这两项举措无疑是极大利好。实体企业可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多种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而银行也更加趋于将超额利润在有政策保障的前提下进行释放。正如李强书记所说:“要重新审视、深刻认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积极主动地把握机遇、创造条件,推动金融之水流向实体经济。”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很少涉及金融风险方面的议题。随着近年“降速增效”、“绿色经济”等一系列理念措施的出台,我国GDP增速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金融投资者们恐慌。在本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控金融风险上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概念。所谓“僵尸企业”,就是指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经营者为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转移资金,借尸还魂,成为一具空壳。看似运转正常,实则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经营者利用国家资金,大玩“拆东墙补西墙”的金融游戏。对制造业为依托的江苏而言,“僵尸企业”是必须根除的“毒瘤”。若不早日处置,势必传染其他企业,导致全省经济的恶化。政府应该严格打击这类“僵尸企业”,一切以效益说话,明察秋毫,防患未然,履行好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
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顺应全国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深化经济改革,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这其中就包括金融行业的诸多举措。江苏泰州成立了省内第一家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以苏宁为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领衔全国,非银行的保险、证券类企业进一步整合规范,金融改革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尽管如此,江苏在金融体制结构、金融行业监管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到之处,未来金融改革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