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强村富民的领路人

2017-07-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7-07-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范海杰 通讯员 徐祖轩

朴实、干练、憨厚。这是见到汴塘镇榴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洪山的第一印象。细聊后,才读懂李洪山坚守的“三听从”和努力做好的“三个一”:“听党的指挥,听父老乡亲的意愿,听从自己的良心,做到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搞创收,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时常说:“当好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首先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完善基建 俯首为民

榴园村位于汴塘镇西南部,下辖三个自然村,新一轮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64户,共787人,是徐州市定经济薄弱村之一。长期以来,榴园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村财政收入几乎为零。

要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就要树立商品观念,就要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产当作重头戏来抓。李洪山把村两委召集在一起,利用多种形式引导教育群众解放思想,“我们要摘掉‘贫困’这顶帽子。”这是李洪山上任后的初衷。

为了这个愿景,他多方奔走,努力完善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会同相关挂钩单位,在村中心路路西新建一处两层各为240平方米的便民超市和村民活动室,在中心路路东新建一处220平方米的农资超市,新修水泥路4000米。同时,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新建的为民服务超市和农资超市以租赁的形式进行经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开源创收 致力富民

“经济要发展,开源少不了”,这也是李洪山的口头禅之一。

种植蔬菜大棚和蘑菇大棚是榴园村的招牌,但多年来东一片、西一片,分散零落,形不成规模,生产技术也很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实践使李洪山深深体会到,要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就要敢于创新,树立品牌,把搞好全村的蔬菜大棚和蘑菇种植当作重头戏来抓。他带领村两委数次到农科院考察,又到寿光等地学习经验,请教问题,下决心调整农业结构,投资400万新建双孢菇种植基地80多亩,努力将蘑菇种植树立为榴园村的招牌。

李洪山常在村民会议上念叨:“脑袋决定口袋,富民就要先富脑袋。”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水平,他精心组织开设了农业技术培训班,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提高设施蔬菜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增强创业信心和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榴园村种植基地已小有规模。在旱园自然村建成西红柿日光能温室30个、45亩;在小马头自然村建成鸡腿菇大棚10个、35亩;建成拱棚西瓜275个、550亩;在半楼自然村新建智能大棚10个; 2016年底全村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

精准扶贫 为党为民

榴园村贫困人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三留”人员等社会问题突出。为破解弱势群体救助难题,汴塘镇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榴园村创造性地筹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项目。

该项目采用集中管养模式,旨在为全镇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智障人员以及部分贫困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创造宜居乐居的生活环境。

作为村书记的李洪山,自工程开工以来,坚持吃住在工地,尽最大能力为工程做好服务工作。

自“社会主义大家庭”精准扶贫工程在榴园村成功启动以来,极大地解决了空巢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问题,也缓解了留守儿童上学难、没人教的现状。现在,榴园村“社会主义大家庭”已成为全村百姓心目中的活动中心,村民们自发地汇聚在这里学习、散步、休闲、健身、娱乐。

“我是榴园村普普通通的一员,全村的乡亲,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我老李的家人,让自己家人吃得穿得好一点,住得用得好一点是我应尽的责任。”每当别人问李洪山为什么多年如一日忙碌村里工作时,他总是这么回答。正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的负责和对生活的热爱,李洪山多次获得徐州市“五星”村党组织书记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