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采煤塌陷地上“掘金挖银”

2017-05-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7-05-2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工人们正在对太阳能光板进行调试。 本报记者 孙盈 通讯员 张体会 摄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 (记者 孙盈 通讯员 张体会)走进位于杨屯镇西仲山村的采煤塌陷水域,映入眼帘的是在900多亩宽阔的水面上,一排排漂浮式太阳能光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这是我们新上的20兆瓦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项目,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项目负责人张博文告诉记者。

杨屯镇地处采煤塌陷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3座矿井连续多年开采,造成该镇土地塌陷近两万亩,影响制约着14个自然村近1.8万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如何趋利避害,变废为宝?杨屯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网箱整齐排列,鱼虾欢蹦乱跳。4月26日下午,来到杨屯网箱养鱼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渔民利用采煤塌陷地塌陷最深处有5米,浅处不足0.5米这一高度落差,采取挖深抬浅的治理方式,将轻度塌陷地抬高并培育成农田,挖深的塌陷地发展网箱养鱼。当前,仅发展网箱养鱼的面积就有13000亩。

在刘屯村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给包装好的杏鲍菇打包装车,这些本地产的杏鲍菇将从沛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这里,集约用地成了杨屯治理塌陷地又一创新举措。

据介绍,杨屯镇积极引进技术,在刘屯村复垦地上建设占地200亩,总投资6000万元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主要生产杏鲍菇和秀珍菇,光安置的劳动力就达到300多人。在尚未坍塌的低洼地上,这里还规划建设占地3000亩的高科技水产养殖示范园,计划总投资达1亿元。在产业园规划图上,记者看到这里设置了科技服务区、休闲渔业区、设施渔业区、名特渔业区、水生植物种植区五大功能区,一个兼具观光、旅游、餐饮的水产养殖示范园呼之欲出。

在采煤塌陷地上发展传统农业,难度之大,超乎想象。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杨屯镇采取提前搬迁的方式,通过与矿方多方协商,签订了“一镇八村”同期搬迁协议。目前已建成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商贸房20万平方米,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体中心、中小学、幼儿园也已投入使用,一个亲水化、园林化、人文化,宜居、宜贸、宜业的滨湖新城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