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高庄发现汉代土墩墓群
2015-05-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5-05-09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讯 (记者 林刚) 在5月8日出版的《中国文物报》考古发现栏目中,刊登了《江苏新沂高庄发现汉代土墩墓群》一文,重点介绍了我市新沂高庄村汉代土墩墓葬群的考古发掘经过和出土文物。据了解,该墓葬群考古发现的大量汉代土墩墓为平民家族墓地,墓葬类型在徐州地区较为罕见,有重要研究价值。昨日,记者联系了高庄墓群考古队领队、徐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原丰,请他介绍了相关情况。
高庄墓群三种类型,时代跨两汉
高庄墓葬群位于新沂市阿湖镇林头村高庄自然村东部,西距淋头河约1公里,北距323省道约2公里。由于这一区域属于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南延部分,地下有天然水晶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村民开采地下矿石,致使墓葬面临破坏危险。2014年4月至7月间,由徐州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勘探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调查中了解到,高庄墓葬群所在的地表,过去有多处明显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取土,勘探时地表已经较为平坦,只是在局部略有隆起。
高庄墓群考古队领队、徐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原丰介绍说,经过细致勘探发现,整个墓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墓葬分区域集中埋葬在一起,应该属于家族墓地性质。实际揭露面积大约800多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出各类墓葬68座(根据发现顺序编号M1至M68),时代从西汉中晚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墓葬类型包括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石椁墓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60座、砖室墓5座、石椁墓3座。出土各类文物约250余件(组),包括有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蚌器、玉器、漆器等。
这是一处平民家族墓地
据介绍,在发掘清理的墓葬中,竖穴土坑墓数量共60座,大致分布在三个片区内,片区内少的只有6座墓,多的有30多座。墓坑均开口于现在的耕土层下,将表层耕土铲平后,墓坑开口形状、方向等根据土质变化就可以判断出来。墓坑开口平面形状大都较为规整,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坑内填土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容易分辨,土质坚硬,一些墓葬填土经过夯筑。坑口长度多在2.4米左右,最长的达到3.2米,坑口宽度多在1米左右,最宽的达到2.8米,墓坑深度多在1米左右,最深的有2.6米。
考古队员在发掘清理中发现,这些墓葬有单人的,也有合葬的。墓主人多数使用了木棺,但大都完全腐朽,只能辨别出有棺木的痕迹,墓主人的骨骼同样腐朽的只剩下痕迹。另外,这些土坑墓的墓底都很平整,有些墓葬在底部一侧或一端,专门挖出一个小壁龛,主要用于摆放随葬品。各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多少不一,一般1到6件,最多的M48随葬器物有23件。“即便是平民墓,也能看出来还有穷富之分。”原丰还介绍说,从随葬品摆放位置看,陶器基本上都放在棺外墓主人头部或脚部,在棺内多基本上都随葬了数量不一的五铢钱,王莽时期的货泉、大泉五十钱币以及铜镜、带钩等生活物品。墓葬出土遗物以陶质疏松的泥质陶罐为主体,多数墓葬随葬品数量较少,考古人员据此可以判断高庄墓群为一处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平民家族墓地。
这种墓葬形制目前只在新沂发现
在发掘清理前刮平地面时,考古专家注意到,这些墓葬都建造在一层灰黑土之上,灰黑土厚约0.5米左右,质地较为纯净,是建造墓地之前专门堆筑的土台。结合当地村民所说的,过去墓葬群的位置有多个大土堆,考古专家据此判断,当地的这种墓葬属于土墩墓。
原丰介绍说,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在苏南、浙北一带非常典型的墓葬形式,是吴越文化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墓葬类型,以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建造时先在平地上堆砌一定范围的土台,这个土台范围就是家族墓地的范围,有人去世后,把木棺放在土台上后覆土,以后再有人去世继续在土台上埋葬,土台范围使用完后,去世的人就在原来的墓葬上埋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封土堆,一个大土堆下包裹了多个墓葬。新沂高庄墓地的特点是,土台堆筑好以后,在这个平面上埋葬逝者,每当有人去世时,还在同一平面上埋葬,覆盖封土后连在一起。
“高庄墓地也是徐州首次科学考古发掘的土墩墓,这种墓葬形式在鲁南、苏北地区也出现过,但在徐州目前只在新沂范围内发现,其他地方都没有遇到过。可以说,高庄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汉代徐州地区墓葬形制的种类。”至于这种埋葬方式和盛行于南方的土墩墓之间的关系,原丰认为,应该有承袭、演变关系。产生原因可以推测,比如当时的人口流动带来,或者是习俗的交流传播。特别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秦汉土墩墓的概念,高庄墓群的发掘为秦汉土墩墓的分布和墓葬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片由徐州博物馆提供)
高庄墓群三种类型,时代跨两汉
高庄墓葬群位于新沂市阿湖镇林头村高庄自然村东部,西距淋头河约1公里,北距323省道约2公里。由于这一区域属于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南延部分,地下有天然水晶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村民开采地下矿石,致使墓葬面临破坏危险。2014年4月至7月间,由徐州博物馆、新沂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勘探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调查中了解到,高庄墓葬群所在的地表,过去有多处明显高出周围地面的土墩,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取土,勘探时地表已经较为平坦,只是在局部略有隆起。
高庄墓群考古队领队、徐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原丰介绍说,经过细致勘探发现,整个墓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墓葬分区域集中埋葬在一起,应该属于家族墓地性质。实际揭露面积大约800多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出各类墓葬68座(根据发现顺序编号M1至M68),时代从西汉中晚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墓葬类型包括竖穴土坑墓、砖室墓、石椁墓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60座、砖室墓5座、石椁墓3座。出土各类文物约250余件(组),包括有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蚌器、玉器、漆器等。
这是一处平民家族墓地
据介绍,在发掘清理的墓葬中,竖穴土坑墓数量共60座,大致分布在三个片区内,片区内少的只有6座墓,多的有30多座。墓坑均开口于现在的耕土层下,将表层耕土铲平后,墓坑开口形状、方向等根据土质变化就可以判断出来。墓坑开口平面形状大都较为规整,多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坑内填土为灰白色或灰褐色,容易分辨,土质坚硬,一些墓葬填土经过夯筑。坑口长度多在2.4米左右,最长的达到3.2米,坑口宽度多在1米左右,最宽的达到2.8米,墓坑深度多在1米左右,最深的有2.6米。
考古队员在发掘清理中发现,这些墓葬有单人的,也有合葬的。墓主人多数使用了木棺,但大都完全腐朽,只能辨别出有棺木的痕迹,墓主人的骨骼同样腐朽的只剩下痕迹。另外,这些土坑墓的墓底都很平整,有些墓葬在底部一侧或一端,专门挖出一个小壁龛,主要用于摆放随葬品。各墓葬的随葬品数量多少不一,一般1到6件,最多的M48随葬器物有23件。“即便是平民墓,也能看出来还有穷富之分。”原丰还介绍说,从随葬品摆放位置看,陶器基本上都放在棺外墓主人头部或脚部,在棺内多基本上都随葬了数量不一的五铢钱,王莽时期的货泉、大泉五十钱币以及铜镜、带钩等生活物品。墓葬出土遗物以陶质疏松的泥质陶罐为主体,多数墓葬随葬品数量较少,考古人员据此可以判断高庄墓群为一处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平民家族墓地。
这种墓葬形制目前只在新沂发现
在发掘清理前刮平地面时,考古专家注意到,这些墓葬都建造在一层灰黑土之上,灰黑土厚约0.5米左右,质地较为纯净,是建造墓地之前专门堆筑的土台。结合当地村民所说的,过去墓葬群的位置有多个大土堆,考古专家据此判断,当地的这种墓葬属于土墩墓。
原丰介绍说,土墩墓是商周时期在苏南、浙北一带非常典型的墓葬形式,是吴越文化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墓葬类型,以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建造时先在平地上堆砌一定范围的土台,这个土台范围就是家族墓地的范围,有人去世后,把木棺放在土台上后覆土,以后再有人去世继续在土台上埋葬,土台范围使用完后,去世的人就在原来的墓葬上埋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封土堆,一个大土堆下包裹了多个墓葬。新沂高庄墓地的特点是,土台堆筑好以后,在这个平面上埋葬逝者,每当有人去世时,还在同一平面上埋葬,覆盖封土后连在一起。
“高庄墓地也是徐州首次科学考古发掘的土墩墓,这种墓葬形式在鲁南、苏北地区也出现过,但在徐州目前只在新沂范围内发现,其他地方都没有遇到过。可以说,高庄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汉代徐州地区墓葬形制的种类。”至于这种埋葬方式和盛行于南方的土墩墓之间的关系,原丰认为,应该有承袭、演变关系。产生原因可以推测,比如当时的人口流动带来,或者是习俗的交流传播。特别是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秦汉土墩墓的概念,高庄墓群的发掘为秦汉土墩墓的分布和墓葬特征提供了新的资料。
(图片由徐州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