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方寸“小网格”搭起法治“大舞台”

2015-05-0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5-05-0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核心提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基层治理是做好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基础。去年,鼓楼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以点划片、互促互动,实现基层社会全覆盖”的网格化模式,通过将一个个社区、小区和单元楼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舞台。自此,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公共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治安防控在网格中加强一个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鼓楼区逐渐形成。
  ◎本报记者 胡劲松 甘晓妹  
  “网格”是我市社会治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最早出现在鼓楼区。
  就如同一个大大的围棋盘,如今在鼓楼,每一个社区、小区和单元楼,都依据距离的远近被划入不同的网格,网格中活跃着社区“第一书记”、网格长和信息员,网格内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每一起纠纷、每一个需求,都通过他们及时汇总到总“信息台”,并得到及时反馈与处理。就在这一次次“化整为零”,又“聚零为整”的转化里,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和快捷性得以充分体现。
  在鼓楼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庄红看来,这小小的网格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综治和法治本是社会治理的大命题,但通过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创新,却实现了综治法治建设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融合’的转变。小小的网格已逐渐成为汇集民情、倾听民意、解决民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成为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社会治理全覆盖——
  人在“网格”中 事事有人管
  过去,65岁的韩再福只会用手机接听个电话,可是最近几个月,他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发短信,甚至还申请了QQ和微信号。
  “老头子这是怎么了?”韩再福的老伴不理解,周围的邻居看得很明白:“韩大爷现在是咱们这几栋楼的信息员,咱这儿有什么事儿,他通过手机就向社区反映了,不学会这个怎么行?”
  韩再福管理的是鼓楼区黄楼办事处彭校社区坝子小区6、9、12、13号楼。每天他都会背着手在这几栋楼转转,大家遇到什么事,都爱给他说。5月3日15:10,他在巡查中发现坝子小区9号楼3单元门有一处开裂,立即拿起手机拍照,并附加说明点击传送至上级信息平台。5分钟内,彭校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接到该信息,社区主任薛丽英第一时间点击处理。15:40,处理信息已通知到小区物业前去修理。
  “幸亏有韩大爷在啊,我们平时不在家,却感到家里更安全了。”小区的年轻人们都这样说。
  “咱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在这住了大半辈子,老邻居们家里有什么事,我都热心帮忙。大家信任,我最高兴。”韩再福说。
  韩再福只是鼓楼区830名信息员中的一个,但他们承担的,却是鼓楼区社会治理最基础的工作。
  2014年,鼓楼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以点划片、互促互动,实现基层社会全覆盖”模式,在街道建立四级社会治理网络。其中,街道为一级,社区为二级,居民小区为三级,片区约200户人家为四级。在每个社区均有街道党政班子一名科级干部担任社区“第一书记”,每个居民小区作为一个社会治理网格单元,选聘一名网格长,每个片区均有一名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热心服务群众的“五老”人员或单元志愿者作为信息员。目前,全区共有“第一书记”64名、网格长402名,信息员830名。
  黄楼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李学全告诉记者,他们以网格为单位,围绕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逐人、逐地、逐事明确工作任务,做到精确定位、精确选人、精准定责,实现网格全覆盖、工作零缝隙。
  全国法治县(市、区)
  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有事先问“法” 近在百米间
  就在两个月前,鼓楼区领回了一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奖牌。不要小看了这块牌子,它表明,在鼓楼,综治与法治的触角无处不在。
  说起法治,一般人都会觉得与自己很遥远,但在鼓楼,法治与群众的距离,是一个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数字!
  5月4日,记者在牌楼办事处华夏社区居委会中北小区,走进宽敞明亮的法治服务站,看见身着制服的法官、检察官正在和居民亲切交谈。墙上挂着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及政法干警照片、简介、姓名和电话,俨然是一个政法干警会客厅。
  这就是鼓楼区每个社区都有的“居民法治之家”,而它和居民之间,不过百米距离。
  社区72岁的残疾人王大爷从附近农贸市场赶来,进门掏出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这是一张社区“法治惠民服务联系卡”,正面印着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等服务范围,背面是专业指导人员简介,上面有政法干警的姓名、职务和联系电话等。
  “别看这张卡片小,作用可大得很呢,管用!”王大爷激动地说。前段时间,他孙女在校园摔伤,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上面王法官的电话,没要一分钱咨询费,就把相关法律条款了解得一清二楚。
  难怪“法治之家”,又被群众称为“矛盾化解直通车”。
  据了解,在64个社区居民法治之家的基础上,鼓楼区政法委以区、街、社区三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区法院、检察院和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街道、涉农社区法律顾问为支撑,联合14个律师事务所、8个法律服务所、8个行政复议接收点,辅以12348法律服务热线、定期广场法律咨询等活动,构建“百米便民法律服务圈”。
  同时,巩固古黄河法治主题公园、新建白云山法治公园,规范建设7个街道级法治文化长廊、统一64个社区法制宣传栏模式,对30多个街头法治游园进行维护,促进法检两院青少年维权教育展厅高效运转等,建设起了“百米法治文化圈”。
  以社区警务室、调解室、治安岗亭、监控为基础,落实公安街头路面巡防、居民小区居民红袖标巡防、军警民联防机制,构建楼栋、居民小区、社区、街道四级治安网络,构建起“百米治安服务圈”。
  有了这三个“百米”,鼓楼区法治与综治的触角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遇事先问“法”,逐渐成为鼓楼区群众的行事习惯。
  综治法治精细化融合——
  政法为百姓 距离缩为“零”
  然而,有了这三个“百米”,鼓楼区委书记王维峰觉得还是不够。
  “综治与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双轮’,两者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相互依存的整体,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王维峰认为,利用好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模式,可以实现综治法治建设由“粗放式融合”向“精细化融合”的转变,真正有效提升区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水平。
  “政法工作的核心是‘为民’,我们要使‘法’与‘民’的距离缩短到‘零’。”王维峰说。
  如今,社会治理全覆盖模式,破解了这一课题。
  利用四级社会治理网络,鼓楼区从最基层织起了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夯实了法治工作的坚实基础。他们把每一级网格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努力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社会治理网络。通过四级网络,实现区域内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城管卫生等9类33项内容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实现民情掌握在前沿、矛盾化解在初期、感情融洽在基层。
  王维峰告诉记者,目前,鼓楼区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平台已累计解决各类问题近3000件,正在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深化年”活动,进一步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在四级网络内不能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我们会启动区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分流督办机制,力争群众反映的各类事项均能依法得到妥善解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