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徐州实现跨越发展的 “转型之匙”
2015-04-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5-04-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4月23日,北京,中美创新论坛正在进行,来自中美两国科技部门、地方政府、学术界、商界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
会场内,来自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州高新区的企业家们认真聆听,分享着来自国内外的创新理念。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突围?特别是徐州这样的传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新的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城市转型,创新,如影随形。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从传统到新兴紧扣产业发展方向
张如刚,江苏恒迅中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加中美创新论坛,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使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张如刚说。
江苏恒迅中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洁技术产业园,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磷酸铁锂电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2月纳米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作为我市重大产业项目——恒迅磷酸铁锂电池于去年投产。
张如刚介绍,企业主要是生产汽车的动力电池,该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许多扶持政策。目前,企业已经和北汽、江淮、南京金龙等多个汽车品牌达成意向,或者已经实现供货。作为一家涉及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张如刚对徐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新能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核心零部件,从2014年的下半年有一个爆发性增长,并且国家对节能减排、新能源的推广力度都有一些硬性规定。徐州作为全省推广的重点城市,从规划到实施,都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为下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打造了良好基础。”
从追赶到超越创新无处不在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瓶颈。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成为解决我市工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今年3月,被誉为中国印制电路板行业第一展的国际电子电路展览会在上海开幕。博康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双台面LDI激光直写成像设备闪亮登场,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吸睛单品。
20年前,一个手持半导体收音机,大概需要手掌大小的集成电路板,现如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集成电路材料上,可以容纳上亿个具备这样功能的集成电路板,如何在极微小的材料上做出更密集、更完备的集成电路,而这些都要经过光刻技术锻造,谁掌握了这种技术,谁就拥有了集成电路产业的话语权。
正是对技术创新孜孜以求的精神,让博康成为中国唯一一家高端光刻材料企业,并打破了国外在这项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某些技术甚至实现了超越。
在上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车间,技术总监王攀正和救生舱里的工作人员进行视频通话。这家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研发,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煤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样机。
目前,这项救生舱技术已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矿井智能救生系统空白。而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智招才,充分发挥了中国矿业大学在煤炭行业的科技先锋作用,研制出的高新技术填补了国家矿产安全的十多项空白,不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缓、缓中有进的态势。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减弱,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为经济助力?创新将是重要法宝。
从煤城到山水城市创新助力转型
创新,是近年来伴随徐州转型发展的主要关键词。作为一个传统能源基地,徐州的转型之路,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曾经的发展优势甚至转化为发展包袱。
推动转型,势在必行!
在徐州,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城市转型。全市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构建梯次推进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由2010年的16.6%跃升到2014年的37%,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城市转型。近五年来,先后完成造林4.04万公顷、采煤塌陷地复垦6000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32.57%、高于全国平均十余个百分点,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9%、提高近3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幅接近40%。
当前,以节能环保产业、页岩气等新能源产业为代表,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机遇。
徐州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装备制造业汇聚卡特彼勒、徐工等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从零部件到重型卡车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壮大,中能硅业多晶硅单体产能世界第一。同时,全市各类高校14家,每年培养大学生近5万人、专业技术工人超过10万人。
同时,一系列的叠加政策,让徐州这座传统能源基地在新的发展常态下,再一次散发出勃勃生机,奔走在转型路上的徐州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
会场内,来自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徐州高新区的企业家们认真聆听,分享着来自国内外的创新理念。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突围?特别是徐州这样的传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新的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城市转型,创新,如影随形。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从传统到新兴紧扣产业发展方向
张如刚,江苏恒迅中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加中美创新论坛,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使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张如刚说。
江苏恒迅中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洁技术产业园,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磷酸铁锂电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2月纳米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作为我市重大产业项目——恒迅磷酸铁锂电池于去年投产。
张如刚介绍,企业主要是生产汽车的动力电池,该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许多扶持政策。目前,企业已经和北汽、江淮、南京金龙等多个汽车品牌达成意向,或者已经实现供货。作为一家涉及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张如刚对徐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新能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核心零部件,从2014年的下半年有一个爆发性增长,并且国家对节能减排、新能源的推广力度都有一些硬性规定。徐州作为全省推广的重点城市,从规划到实施,都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为下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打造了良好基础。”
从追赶到超越创新无处不在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瓶颈。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成为解决我市工业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今年3月,被誉为中国印制电路板行业第一展的国际电子电路展览会在上海开幕。博康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双台面LDI激光直写成像设备闪亮登场,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吸睛单品。
20年前,一个手持半导体收音机,大概需要手掌大小的集成电路板,现如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集成电路材料上,可以容纳上亿个具备这样功能的集成电路板,如何在极微小的材料上做出更密集、更完备的集成电路,而这些都要经过光刻技术锻造,谁掌握了这种技术,谁就拥有了集成电路产业的话语权。
正是对技术创新孜孜以求的精神,让博康成为中国唯一一家高端光刻材料企业,并打破了国外在这项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某些技术甚至实现了超越。
在上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车间,技术总监王攀正和救生舱里的工作人员进行视频通话。这家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研发,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煤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样机。
目前,这项救生舱技术已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矿井智能救生系统空白。而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引智招才,充分发挥了中国矿业大学在煤炭行业的科技先锋作用,研制出的高新技术填补了国家矿产安全的十多项空白,不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缓、缓中有进的态势。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减弱,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为经济助力?创新将是重要法宝。
从煤城到山水城市创新助力转型
创新,是近年来伴随徐州转型发展的主要关键词。作为一个传统能源基地,徐州的转型之路,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曾经的发展优势甚至转化为发展包袱。
推动转型,势在必行!
在徐州,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城市转型。全市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构建梯次推进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由2010年的16.6%跃升到2014年的37%,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以生态文明建设助推城市转型。近五年来,先后完成造林4.04万公顷、采煤塌陷地复垦6000公顷,全市林木覆盖率32.57%、高于全国平均十余个百分点,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9%、提高近30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幅接近40%。
当前,以节能环保产业、页岩气等新能源产业为代表,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机遇。
徐州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装备制造业汇聚卡特彼勒、徐工等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从零部件到重型卡车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壮大,中能硅业多晶硅单体产能世界第一。同时,全市各类高校14家,每年培养大学生近5万人、专业技术工人超过10万人。
同时,一系列的叠加政策,让徐州这座传统能源基地在新的发展常态下,再一次散发出勃勃生机,奔走在转型路上的徐州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