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举老师 7000件教具自己造
2015-04-15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5-04-15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在民主路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精于教学,勤于动手,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二十四年如一日;他衣着质朴,不慕名利,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教学之余亲自动手为学生制作科学课教具;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用讲座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无私地传递给老师们。他,就是今年54岁的民主路小学科学老师曹凤举。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记者 张敏玲 实习生 韩金芳 通讯员 王芬A “最快乐的事,就是为学生制作教具”■■■
教学楼东侧科学器材室,是民主路小学最神秘的地方,曹凤举的一件件“科学艺术品”就是在这里发明,又被带到课堂上,成为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宝藏”。每天不上课的时候,曹凤举就会一个人在器材室里钻研新的发明。工地上的废旧木板、施工剩下的铁片、用光墨水的彩笔、喝空的饮料瓶,都是他灵感迸发的源泉。
科学器材室的柜子里,规整地摆放着一件件教具的成品,曹凤举细心地为每一件教具编好号码,写上教具名称。“每一件教具都和学生们所学的科学课程有关。”曹凤举说,“我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他们更容易地接受科学知识。”
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宇宙的北斗七星模型,是曹凤举将捡来的学生们打剩的玩具子弹黏在一根根粗铁丝上做成的,把铁丝插在泡沫板上,更方便固定和保存;为了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橡筋的作用,曹凤举用饮料瓶盖、铁丝和木板组装成了一辆辆橡筋动力小车;为教学生研究月球运动的月球仪,是用乒乓球和水彩笔杆组装成的,曹凤举还细心地给乒乓球的一侧涂上了黑色,让他的“月球”既有“圆”又有“缺”;还有最简单的标本盒,曹凤举把一只空饮料瓶剪开,只留最上面和最下面的部分,把两部分扣在一起,再拧紧瓶盖,就形成了一个真空的环境,能够更好地保存标本和一些容易生锈的铁钉、铁丝等等。
现在,科学器材室陈列着八个大柜子,摆放着曹凤举制作的教具近两千件。曹凤举说,他从1991年开始在民主路小学教科学,从教24年来累计为学生做的教具有七千余件,曹凤举也经常放弃午休时间待在器材室里,“我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器材室里制作教具,当孩子们对我说喜欢我做的教具时,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说到这里,曹凤举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B “孩子们亲自参与,也能培养动手能力”■■■
“这样先把导线弯曲一下,把金属夹子分别夹在导线的两端,我们的这个零件就做成功了!”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摆放着零件的桌子上,曹凤举站在孩子们的旁边,手拿零件耐心地指导他们。
在科学器材室隔壁,有一间小实验室。和一般的实验室不同,这间实验室里少了成堆的冷冰冰的器材,墙壁上挂着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他们笑容灿烂地举着手中的零件。窗户边还有两排专门摆着孩子们用饮料瓶和废旧塑料板做的模型,有制作精良的火箭,也有气势宏大的飞机,还有放在真空标本盒里的蝴蝶标本。窗前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制作模型用的原始零件和工具。
实验室虽然不大,却有着温馨的气氛。曹凤举说,中午经常会有孩子来这里做实验或者制作模型,而他总会孜孜不倦地指导他们。
“学校现在很少进购成品教具,而是进购工具和原材料,很多教具和实验的零件都是我带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曹凤举看着工作台边认真制作零件的孩子们说,“很多教具是买不到的,有些教具买来了也不好用,或者和教材不配套。平时,我会有意引导孩子们留心收集身边的材料,制作出来的教具反而实用又环保,也能极大地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曹凤举用自己的行为,向所有人展示了“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有一次,他看到教学楼施工剩下的下脚料塑料板,就突发奇想搜集起来,用废旧拼图组装成了独特的“蚯蚓实验盒”,把拼图块塞在中间,可以把干湿泥土分开。现在,这种实验盒已经经过了好几次改进,曹凤举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他也一直思考怎样克服自制教具的弊端。
“我们自制教具,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们用得方便。”曹凤举说。
C “反思教育,老师要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老曹开讲》是民主路小学一个深受老师们欢迎的讲座,主讲人就是曹凤举。现在,曹凤举已经不只是每天下了课就在器材室里研究自制教具,他希望能把自己二十多年教学生涯中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老师。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反思,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学会学习。”作为老教师,曹凤举在讲座中,更多地渗透给老师们一种怎样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观念,“就像我见到一些材料,就会想到它们能怎样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我希望孩子们也能够明白在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道理。”
曹凤举还在《老曹开讲》中谈到了自己的许多教育方法,即引导孩子们怎样学习,怎样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以及老师应该怎样与家长互相尊重,共同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方面。
“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自己动手,让我与他们共同制作需要的教具。”现在,曹凤举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科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