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二月二剃龙头, 一年都有精神头儿

2015-03-22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5-03-22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记者 徐晓旭 实习生 刘畅  

  送走了连日来的春雨绵绵,昨天迎来了农历二月初二。翻开日历,6时45分,迎来春分。春分巧逢“龙抬头”,正是开年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舞龙灯,剃龙头”。
  虽然有些民俗正从现代生活中日渐淡去,却并不能阻碍“剃龙头,图个好兆头”这一习俗的繁衍。市内大小理发店门庭若市,生意火爆。
  龙抬头之日,正是人剃头之时,以这天理发修面为吉祥,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这种传统,至今活跃在徐州的街头巷尾。
  相比于商业中心新潮的发型屋,人们似乎更愿意选择位于老街胡同的理发店。文亭街、中枢街、古玩城……跟随摄影记者的镜头,记者踏进了一家家理发店。
  屋子面积不大,却简朴干净,店里摆着几张铁质理发椅,一把老旧的吹风机,空气中散发着发胶的味道。
  来“剃喜头”的小家伙们出尽了洋相。3岁的王浩哲手拿玩具,给看动画片才配合;同样3岁的张千一冲着镜头做鬼脸;2岁的谢浩言扭来扭去,直到父母拿出杀手锏:吃巧克力,方才安静。
  婴儿头皮嫩,爱哭闹,腾腾和跃跃这对仅9个月虎头虎脑的双胞胎,可能因为母亲的爱抚,在理发师手里,却乖巧听话。
  “手要撑着他的头,摸到头皮,能够预测出宝宝的移动趋势。”理发师胆大心细,方法和艺术并重,“给宝宝头顶中间留一小搓头发,表示独树一帜;左右两边各留一点,寓意又福又贵。”
  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将来出人头地。除此之外,不少家长还用胎毛制作印章、毛笔和胎毛画。胎毛不够,剪下妈妈的头发一起做,寓意母子连心。
  记忆中的二月二始终是快乐无比的场景,每到这个时候,大街小巷排队爆米花的队伍,炮轰一样的爆米花机一响,捂着耳朵嚼着甜甜的米花与伙伴们闹在一起。正应了这句民谣“二月二,吃糖豆,天增岁月人增寿”,家家户户都会用炒豆子的方式祈福五谷丰登、家人平安。炒豆子最初用黄豆炒黄,讲究些的再裹上糖衣,后来演变成爆米花。
  在这一天里,人们所有的活动几乎都和“龙”有关系。
  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面”;吃米饭叫吃“龙子”;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是为避免伤了“龙眼”。这一天还要吃猪头肉,大人还要给小孩子“夹龙尾”,用各色布条和高粱秆制一个龙尾,夹在后衣襟上,寓意孩子像小龙一样健康成龙。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跃龙门,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晨报记者 李松 刘冰 车佳 周杰 摄影

  趣味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传说伏羲氏自理一亩三分地,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