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您的孩子或许得了“开学综合征”

2015-03-01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5-03-01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记者 张敏玲 王琳   
  最近,不少告别春节小长假的上班族重返职场都得了“节后综合征”,其实,即将挥别一个月的快乐寒假回归校园的中小学生也会面临“开学综合征”的困扰。专家提醒,如果孩子临近开学出现了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爱发脾气甚至头痛胃痛等不明原因的症状,很有可能是“开学综合征”惹的祸。
  案例1:
  情绪低落、起床大哭
  读小学4年级的明明这个寒假过得很开心,先是跟爸爸妈妈去泰国玩了十多天,长了见识,回到家紧接着就过春节了,每天跟父母走亲访友,直到年初七才消停。
  可是眼看马上要开学了,这几天明明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大哭,抱着妈妈说:“我不想上学,我不想上学”,妈妈为了安抚明明,许诺看电影、下馆子、买心仪已久的玩具。但妈妈使出浑身解数都没有用,明明的情绪依旧很低落,有时候玩着玩着就突然不高兴了。随着开学日渐临近,焦躁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妈妈感到很担心。
  案例2:
  沉默寡言、厌学情绪 
  小慧是名初三学生,由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有负担。为了带她散散心,寒假时,家人特意带她回山东老家过年。 
  “过年期间,在老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有好多亲戚同龄的孩子陪她玩,孩子逐渐忘了考试的失利。”可是小慧的妈妈发现,在从老家回到徐州后,小慧又开始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变得沉默寡言,忧心忡忡。由于即将面临关键的升学考试,小慧沮丧的告诉妈妈自己对中考没有信心,甚至滋生出厌学的情绪。
  案例3:
  烦躁不安、头痛胃痛
  正读高二年级的小刘在寒假期间几乎每天都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父母白天都要上班,小刘就在家上网聊天、玩网游、看电视,晚上写一会儿寒假作业就困得哈欠连天。可真到了要休息的时间,小刘又来了精神,躺在床上跟同学聊微信、抢红包,常常要到凌晨1、2点才入睡。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小刘几乎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都不愿意起床,醒来也常常精神萎靡不振。
  临近开学,小刘忽然发现寒假作业还有一大半没有完成,这几天开始没日没夜的赶作业。眼看作业完成不了了,他显得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很厉害,还常常会出现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昨天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来问题。
  调查:两成学生有“开学综合征”
  在31中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多年的沈瑜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症”。
  据沈瑜老师介绍,最近她对我市某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级的89名小学生、某初中三年级两个班级的78名初中生以及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级的83名高中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两成学生有“开学综合征”。“以小学生为例,在被调查的89位小学生中,有19位同学有不同程度的开学焦虑问题,约占总数的21%,其中有15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有4人感到心烦意乱、爱无缘无故发脾气,还有2人出现了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初中和高中生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约有两成的学生出现了‘开学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沈瑜老师表示,开学综合征的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面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专家分析:开学后会自然适应
  孩子得了“开学综合征”该咋办?沈瑜老师认为,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很多学生从放假状态进入到开学状态要经历的过渡期,“大多数学生的这个过渡期时间不会太长,到了学校后,大体半天的时间就会适应新环境。”
  1、调节好生物钟。学生要在开学这段时间找回“学生”的感觉来,首先要从作息上进行调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早睡早起,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将生物钟逐渐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同时要保证孩子的合理饮食。
  2、督促孩子着手进行开学准备。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开学用品,让学生从收拾自己的房间、书包、文具开始进入状态。家长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与孩子分享学校生活中的愉快经历,让孩子主动从排斥或畏惧中走出来。
  3、要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学会宣泄。家长要用积极的行为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把假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宣泄掉,这样学生到了学校才能配合老师完成学业。
  4、不要太关注压力。每个学生都有压力,大多数孩子的压力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例如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等,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孩子自己会慢慢调整,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要太关注“压力”,也不要给自己压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也很紧张,会跟孩子的压力形成交互作用,相互强化,让孩子的压力更大。
  5、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新学期开始树立正确而合理的目标,如合理制定每天、每周、每月要完成哪些学习内容。这样当孩子每次完成了自己制定的任务后都会体验到成就感,增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