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乞讨老娘搬新家 住进五保供养服务中心
“俺娘,这是牛奶,你喝,慢慢喝。”
“俺娘,这是蛋糕,你吃。”
“俺娘,这是好心人给你买的鞋,你穿穿,看看合不合脚。”
不停说着话的是64岁的周广尚。因为看不见,他一只手拿着东西,另一只手在空中摸索着,直到摸到老娘的手。老娘,身份证上的名字叫张周氏,今年96岁。
他们的身后,是刚刚搬到的新家——邳州燕子埠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
一周前,这对来自邳州燕子埠镇毛寺村的母子还在贾汪城区乞讨。9旬老娘带盲儿子乞讨,这一幕被热心人看到,并随后上传到微信,引起多方关注和介入。5月23日上午,他们结束乞讨生活,搬进新家。
和这对母子一起搬进新家的,还有他们随身带了好多年的2只搪瓷缸。这2只搪瓷缸,是他们在外乞讨时一直带在身边的。
文/记者 周爱田
96岁老娘
带64岁盲儿乞讨
5月16日晚上约9点,女孩张培在贾汪北大桥的路边看到了这对正在乞讨的母子。他们的面前,放着两只搪瓷缸子。
夜色下,这对乞讨的母子依然特别引人注目。老太太扎着已看不出颜色的头巾,从苍老的面容上能看出老太太年事已高。花甲儿子动作虽然还算利落,但大家很快发现他是个盲人,他无论是扶老娘,还是拿东西,都要摸索一番。
当时已是夜色深沉,马路上人来车往。散步休闲的人们从这里路过,很多人停下脚步,在两人面前的搪瓷缸内放下几元钱。
老太大说自己已经96岁,带着60多岁的盲儿子,从邳州燕子埠来到贾汪,趁着贾汪传统的庙会过来乞讨。说这些时,老人苍老的面容上,有泪水流下。
张培再也没有心情继续散步了。她拿出手机,拍下这对母子乞讨的场景,并目睹了老太太努力从地上起来,拄着拐杖,领着儿子离开,老太太的腰深深地弯下去。蹒跚的背影,让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想帮助他们,可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我该怎么帮呢?”张培在朋友圈上传了照片。
江苏义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静看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即与市慈善总会联系。她说这对母子太可怜了,她要帮这对母子一把。
众人相助
苦命母子搬新家
5月23日上午,邳州燕子埠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当天的阳光很好。院子里,杨树成荫,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10点左右,张周氏母子被村民用一辆面包车送过来。车门打开后,大家先把周广尚扶下车。他一边下车,一边大声呼唤老娘。脚一沾地,他就急忙回过身,摸索着去拉老娘的手。
等到老娘也下了车,周广尚立即紧紧地拉着老娘的手,在大家的引领下,一路向前。
一处新腾出来的房间,两个房间,带卫生间,这里是张周氏母子的新家。
周广尚正在把大家带来的东西一件件递给老娘。
“俺娘,这是牛奶,你喝吧,慢慢喝。这是蛋糕,你吃。”
摸索着给老娘递上牛奶和蛋糕,周广尚又接过一双凉鞋,想给老娘换上。
张周氏年岁已高,听力不太好。大家和他说话时,需要大声喊。但他对周广尚的呼喊特别敏锐,只要周广尚一叫老娘,她就立即回头看儿子的身影。
换上新凉鞋,张周氏低头端详了好一会儿。抬起头,笑容浮现在老人布满灰尘、苍老得如同树皮的脸上。
周广尚从老娘手里接过空奶盒子,叮嘱老娘不要一次喝多了。张周氏听了之后没说话。她缓缓地转身,凝视着面前的人群,以及她刚刚搬进的新家。
地上,放满了张培、朱静等人送来的食品、衣服、鞋子和凉席。考虑到天气热了,大家还专门给这对母子新买了一台风扇。
毛寺村的朱孝民在帮着归拢大家带来的东西。当天早上,是朱孝民开着车把这对母子从家里送到这里来的。
当天上午,朱孝民去了张周氏的家。他去的时候,这对母子正在准备早饭。
周广尚摸索着走出堂屋。所谓堂屋,就是两间平房。他摸索着走到水缸前,舀了两舀子水,走到锅屋,习惯地低了下头,因为锅屋的门实在太矮了。
把水倒进锅里,周广尚扶着老娘走到灶台前,让老娘坐下。因为他看不见,所以一直是老娘负责烧水。水开之后,周广尚给老娘递了个煎饼,又摸索着拿过几天前腌的蒜薹。端起碗闻闻,蒜薹已经坏了。
和周广尚同村多年,朱孝民说,这对母子相依为命,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母子一块去。需要忙点什么事,都是老娘指挥,儿子干活。
这些年里,张周氏带着儿子,四处乞讨。朱孝民说:“96岁的老娘是眼睛,可她年纪大了,拄着拐杖走路都有点困难,别说干活了。60多岁的儿子是腿,他身体还不错,干活也麻利,但他看不见。”
有儿有女
9旬老娘仍乞讨
事实上,张周氏可以不用在9旬高龄还出门乞讨,因为除周广尚之外,她还有一儿一女。
张周氏的二儿子在北京,据村民说,她的二儿子一家在北京过得还不错。
张周氏还有一个小女儿,嫁到了距离燕子埠20来里地的一个村庄。
正是因为有儿有女,不符合相关条件,张周氏一直没能进当地的养老院。
周广尚符合进养老院的条件,但他不愿意去。每当有人问起,周广尚的回答都是一句话:“我去养老院了,我老娘一个人在家里,她咋生活?”
这次,张周氏母子俩能够进燕子埠镇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得益于张培、朱静等众多热心人的慷慨相助。
在看到张培在朋友圈上传的照片之后,朱静就立即联系了燕子埠镇的相关部门。周广尚是五保户可以进养老院,张周氏则因为有儿有女不符合进养老院的条件。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朱静提出,她个人在市慈善总会有捐助资金,愿意从这笔捐助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定向资助张周氏,承担她住进养老院的相关费用,并将一直资助下去。
此事获得了燕子埠镇领导的支持。在燕子埠镇分管民政的副镇长衡艳的协调下,镇里的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同意破例接收。张周氏终于得以和儿子一起,住进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搬进新家。
副镇长衡艳说,镇里将安排民政工作人员定期前去探望,有问题及时解决。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负责人也表示将会给予更多关照,让张周氏母子在这里安度晚年。
“低保边缘户”
燕子埠共54户
张周氏在毛寺村有家。两间瓦房是在村镇的资金支持下盖起来的,小院子是用石块围成。周广尚是五保户,每年可以拿到3400元的资助资金。
张周氏已年过9旬,早已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因为有儿有女,无法住进公办的养老院,甚至连低保都不符合条件。周广尚是盲人,依靠劳动养家无从谈起。所以这对母子生活依旧困难。
不符合低保或者五保条件,但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类似于张周氏这样的家庭,在当地被称为“低保边缘户”。
燕子埠镇,处于山区,因地势高亢,常年干旱。因为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所以这里的总体经济水平偏低。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走十里远,不走毛寺和扒山(村名);毛寺和扒山,井绳配着罐子担。”
燕子埠镇民政部门曾对镇里的“低保边缘户”做过统计,包括张周氏母子在内,共有54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