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读者节活动即将呈现 5位民间大师助阵读者节

2013-11-07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3-11-07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讯 (记者 张元涛) 11月9日,第十届读者节现场活动即将正式呈现,为体现活动的新鲜感、文化性,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特意邀请了徐州当地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活动,现场展示民间绝活。
  出场人物:张丽君,50岁
  技艺:制作徐州剪纸(人类非遗保护项目)
  既有北方剪纸的豪放、浑厚,又不失南方剪纸的细腻、清秀,徐州剪纸一经产生,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风采卓然,所以,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徐州剪纸的入选不但填补了我市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也使历史悠久的徐州民间技艺上升到“国际保护”的平台。今年50岁的张丽君正是徐州剪纸技艺的代表人物,她的绝技可概括为“一把剪刀,抬手就来”。
  凭着剪纸技艺,张丽君获得无数奖励,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当属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此外,她还创造性地将徐州剪纸融入到服装中,在旗袍等衣服上剪出龙、凤、喜鹊、牡丹等图案,去国外比赛时,赢得赞誉一片。
  出场人物:井秋红,37岁
  技艺:制作徐州香包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形状精美、香气馥郁,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香包,也称为“香囊”。
  “曹氏香包”从1914年始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小香包在第二代传人曹凤英老人手中发扬光大,曾获得“徐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江苏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荣誉。井秋红是曹凤英的小女儿,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
  井秋红在继承传统香荷包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苦心琢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近年来,井秋红创作的《龙凤呈祥》、《吉庆有余》、《连年有余》、《布袋和尚》等一系列作品在省、市民间工艺品大赛中屡获大奖。
  出场人物:张振华,48岁
  技艺:制作沛县封侯虎(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布老虎是沛县传统布制玩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加上沛县素有“五里三诸侯,一代帝王乡”的美誉,所以沛县布老虎也常被誉为“封侯虎”。
  从8岁开始,张振华跟母亲杜素英学做沛县封侯虎,以单头虎及虎枕造型为主,成为沛县封侯虎第五代传人。为了让这项民间工艺得到继承并弘扬发展,教师出身的他在沛县第一个把“封侯虎”融入到教学之中,让这一民间美术在新一代孩子中得以传承。
  张振华设计制作的民间工艺“封侯虎”系列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还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作品“封侯虎2号”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民间文化珍贵艺术品”、“外国使节最喜爱的民间文化品牌”大奖。
  出场人物:朱月香,39岁
  技艺:制作徐州面塑(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面塑,俗称面花、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由于具有取材简易、形式多样、亲近生活的特点,面塑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今年39岁的朱月香是我市面塑、泥塑工艺的代表艺人。她自小多才多艺,在绘画、剪纸、面塑、泥塑领域多有涉猎。近年来,朱月香潜心面塑艺术创作,作品取材广泛,造型丰富多变,构思精巧独特,细节刻画细腻,不断有佳作问世,作品被美国、韩国、日本等爱好者收藏。
  大型面塑作品《农村沧桑巨变30年》再现30年改革开放变化,《千手观音》在南京第六届“文交会”上获银奖。
  出场人物:张家齐,58岁
  技艺:彩带编织(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申报中)
  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因为原料到处可见,操作也简便。近年来,为了使作品流传的经久长远,有的制作者尝试利用彩带代替植物叶,形成了美观实用的彩带编。张家齐就是我市彩带编织工艺的代表人物。
  张家齐自幼酷爱编织艺术,从事草编和彩带编织二十余年。他用草编成的动物作品,大到龙、凤、虎,小到虾、蟹、鸡,造型逼真,活灵活现。
  因为草编作品不易携带、不便长久保存,张家齐不断改进和创新,并找到了原材料替代品——彩带,成为徐州地区首位进行彩带编制的民间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