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学子2件科技作品获“挑战杯”一等奖
2013-10-29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3-10-29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讯 (记者 李小委 通讯员 刘尊旭)在日前结束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中国矿业大学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再次捧得“优胜杯”。
其中,该校环测学院的高丽慧、刘建业等人的参赛作品——“城市污水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获一等奖,目前已在山东一家煤矿的污水处理厂得以应用,提高水处理效率将近20%。
另一个获一等奖的是机电学院的代阳阳、李彬等的参赛作品——“自移式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机器人”,灵感来自李彬一次下井实习的经历,最终,他和同伴们为矿工兄弟设计出这项采掘面自动跟进的安全防护顶板,从设计到生产安装,这些90后的大学生亲力亲为,目前,第二代产品也在山西一家煤矿投入使用。
而这成功的背后,更是饱含了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甚至是别人很难想象的辛酸。
■获奖者说
高丽慧:有段时间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
污水处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最近二三十年国内外都有人在研究这一课题,但是国内外的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局限都在于占地面积比较大、比较繁琐。会不会有一种简单的工艺,在一个反应器内能实现不同菌种的共存?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索,高丽慧等人在大三时期就申请了一个省级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
高丽慧说:“做实验的时候刚开始培养菌种特别困难,基本一种菌种得培养两三次,大三专业课本来就多,每天下午还要去实验室做实验,经常周末别人在玩的时候,我就在实验室做实验。印象最深的是要参加省赛的时候,我当时是一边写文本,一边写毕业论文,每天早上7点钟到晚上11点,都在高速思考写文本或论文,一直持续了一周多时间。当时觉得特别累,经常自己给自己打气,要坚持下去。”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团队的凝聚力与努力才创造了最后的成功,而指导老师作为团队一员,在其中充当着指导航向的掌舵者角色。”高丽慧说,张传义老师科研、教学工作较为繁忙,但仍挤出时间,竭尽所能地为该团队提供思路,并一直关注研究进展,随时提供帮助。
李彬:睡在工厂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这次比赛,代阳阳、李彬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李彬说,当别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甜甜沉睡时,他们已经早早起床奔赴实验室;当别人抱着电脑打游戏或看电视剧时,他们仍在实验室整理数据。整晚泡在机电楼的实验室、睡在实物组装的工厂里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工厂位置偏僻,想要找一处歇脚的地方更是不可能。极度疲惫的他们,有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躺在路旁还带着清晨露水的草坪上,就在路上隆隆的车声伴随中睡去。醒来后又坐在草坪上继续抱着电脑设计操控程序。曾有一次,一整天没来及吃饭的他们,整晚在工厂组装作品,直到早晨上班的工人涌入工厂后才离开,而且离开后也没去休息,而是匆匆吃点东西后直奔实验室。
李彬说:“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前期的理论设计,还是后期的实物组装阶段,都是一段充实又艰苦的时光,而最后的冲刺阶段,不分日夜地忘我工作,更是紧张而又忙碌的过程。在参加“挑战杯”中,你可以看到全国非常有名的大学,把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是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也是展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不是说,大学四年里什么都没干,而是很多人确实做了很多很多工作。”
■相关链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成功举办12届。
其中,该校环测学院的高丽慧、刘建业等人的参赛作品——“城市污水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获一等奖,目前已在山东一家煤矿的污水处理厂得以应用,提高水处理效率将近20%。
另一个获一等奖的是机电学院的代阳阳、李彬等的参赛作品——“自移式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机器人”,灵感来自李彬一次下井实习的经历,最终,他和同伴们为矿工兄弟设计出这项采掘面自动跟进的安全防护顶板,从设计到生产安装,这些90后的大学生亲力亲为,目前,第二代产品也在山西一家煤矿投入使用。
而这成功的背后,更是饱含了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甚至是别人很难想象的辛酸。
■获奖者说
高丽慧:有段时间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
污水处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最近二三十年国内外都有人在研究这一课题,但是国内外的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局限都在于占地面积比较大、比较繁琐。会不会有一种简单的工艺,在一个反应器内能实现不同菌种的共存?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索,高丽慧等人在大三时期就申请了一个省级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
高丽慧说:“做实验的时候刚开始培养菌种特别困难,基本一种菌种得培养两三次,大三专业课本来就多,每天下午还要去实验室做实验,经常周末别人在玩的时候,我就在实验室做实验。印象最深的是要参加省赛的时候,我当时是一边写文本,一边写毕业论文,每天早上7点钟到晚上11点,都在高速思考写文本或论文,一直持续了一周多时间。当时觉得特别累,经常自己给自己打气,要坚持下去。”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单枪匹马,团队的凝聚力与努力才创造了最后的成功,而指导老师作为团队一员,在其中充当着指导航向的掌舵者角色。”高丽慧说,张传义老师科研、教学工作较为繁忙,但仍挤出时间,竭尽所能地为该团队提供思路,并一直关注研究进展,随时提供帮助。
李彬:睡在工厂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这次比赛,代阳阳、李彬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李彬说,当别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甜甜沉睡时,他们已经早早起床奔赴实验室;当别人抱着电脑打游戏或看电视剧时,他们仍在实验室整理数据。整晚泡在机电楼的实验室、睡在实物组装的工厂里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工厂位置偏僻,想要找一处歇脚的地方更是不可能。极度疲惫的他们,有时候也顾不了那么多,躺在路旁还带着清晨露水的草坪上,就在路上隆隆的车声伴随中睡去。醒来后又坐在草坪上继续抱着电脑设计操控程序。曾有一次,一整天没来及吃饭的他们,整晚在工厂组装作品,直到早晨上班的工人涌入工厂后才离开,而且离开后也没去休息,而是匆匆吃点东西后直奔实验室。
李彬说:“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前期的理论设计,还是后期的实物组装阶段,都是一段充实又艰苦的时光,而最后的冲刺阶段,不分日夜地忘我工作,更是紧张而又忙碌的过程。在参加“挑战杯”中,你可以看到全国非常有名的大学,把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是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也是展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过程,不是说,大学四年里什么都没干,而是很多人确实做了很多很多工作。”
■相关链接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成功举办12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