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防灾公园“十一”开放 位于三环北路以南

2013-09-28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13-09-28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公园精心选择植被

  市重点工程徐州市防灾公园是我市首个防灾避险主题公园,今年5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十一”向市民开放。建成后将通过科学普及、休闲体验和灾难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

  投资约7000万元建设的徐州市防灾公园,位于三环北路以南,丁万河南北两岸。为带状公园,东西长1公里,南北长350米,占地总面积近300亩,其中河南149亩、河北147亩。

  该公园规划了抗灾纪念墙、生态滞洪溪、应急取水点、防灾教育景观大道、防灾减灾中心等功能性景观,亲子乐园、休憩广场、杉林亲水栈道、艺术连廊等休闲性景观。灾时公园将发挥作为中心级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平时则是一座林木丰茂、环境优美,兼备防灾减灾教育和生态科普示范功能的现代滨水公园。

  工人冒雨抢抓打造精品工程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三环北路南侧的防灾公园,公园已初具规模。鼓楼区园林处处长李猛正带领近800名工人加班加点,各施工队伍充分调度人员、机械材料,协同作战,确保按期完工。

  下午3点多天空下起了雨,由于四周都是淤泥,很多机械无法施工,工人们没穿雨衣,站在齐腰深的淤泥里干活。“为确保成活率,运来的树木必须当天栽种完毕。最多的时候,我们冒雨一天栽了上万棵树苗。”工程现场负责人高佐伟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公园“十一”向市民开放,鼓楼区园林处从安徽等周边省市调来一批工人,每天忙碌十多个小时。

  “我们对工程精益求精。”高佐伟说,比如,路面的岩石都已经铺好,但因为有色差,就要求返工。景区里栽种的大树,为确保成活率,直径两米的树坑要挖得平平整整。

  打造丁万河沿岸美丽绿化带

  高佐伟告诉记者,防灾公园建成开放后,将打通丁万河沿岸的美丽绿化带,与玉潭湖公园、两河口公园共同形成“一河三公园”的布局。

  公园整体景观结构为“两轴一带,一心多点”。建设平安景观轴和生态景观轴、丁万河沿河景观游憩带,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并设中心广场,多个景观以及建筑节点。该景区建成后,将成为市民回归自然,释放自我的高品质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据介绍,公园里除了广场以外基本为绿化区域,多元化设计以骨架树木、模纹小苗、树阵组团并辅以草花、草坪为主。分布4个公厕,没有高大建筑。园内有通达的园路及多种广场,铺装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其中有防灾教育景观道、抗灾演练广场、抗灾纪念墙等主题实用景观区,主园路为运送抗灾物资车设计的高标准抗重压道路;也有观景临水路、多个亲水平台、林荫休憩场地、平安广场、滨河活动广场等休闲游玩场地;还有儿童活动广场、老年活动广场、乒乓球场、养生花园等为特殊人群设计的专题领地。

  我市首个防灾避险主题公园

  “作为一处功能完善的绿地,徐州市防灾公园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让居民休闲,还能提供防灾避险场所。”高佐伟说。

  据介绍,防灾公园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提供避难场所。二、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三、防止灾害,减轻灾害。此外,防灾公园还有助于消防、救灾、情报收集与传递、运输等活动的开展。

  “公园内有消防直升飞机停机坪、医疗站、防震性水池和防灾食物贮备。防灾公园内要有紧急水管深埋地下,在灾害时期运行,还有临时净水装置。净化蓄水槽和水池里的水可供避难居民使用。临时厕所设在公园的道路边或空地,配备了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高佐伟向记者一一介绍公园里的设施,“防灾公园内要备有小型发电机、食品、日用品仓库。防灾公园的建筑还可以架设电信通讯设施,成为临时指挥中心等。政府设置有统一的、易识别的避难场所指示标志,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火栓等标识。”

  集救灾、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据介绍,徐州市防灾公园按整体功能与景观分区,分为防灾教育景观区、救灾纪念景观区、煤运码头改造区、森林休闲区、趣味养生花园区以及康体乐活景观区六大片区。

  防灾教育景观区位于丁万河北岸,规划商业用地东侧,是公园的主入口区以及防灾减灾教育与演练区。救灾纪念景观区与商业用地隔河相望,是全园最中心的位置。煤运码头改造区为丁万河北岸与规划商业用地之间的长带场地。森林休闲区位于丁万河北岸,是以高大乔木种植为主的森林活动区。趣味养生花园区位于丁万河南岸西侧。康体乐活景观区位于丁万河南岸、平安广场东侧,主要以林荫康体健身设施为主。

  考虑平灾结合 精心选择植被

  据介绍,徐州市防灾公园按植物群落划分,可分为主题广场种植区、康体健身种植区、特色花园种植区、生态游憩景观种植区、防护隔离种植区和滨河绿化种植区。

  该公园精心选择植物,根据公园设计主题和功能定位,营造契合不同区段主题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种植整体呈“边缘两带展开,中部块状嵌套”的布局结构。

  树种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主要有银杏、垂柳、木荷、大叶女贞、枫杨、悬铃木、青桐、广玉兰、垂柳、榉树、重阳木。“选择这些植物是考虑平灾结合,最大程度满足丁万河生态廊道、景观游憩和防灾避险的功能需求。”工程负责人说。

  记者 徐晓旭 文

  记者 王奎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