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假冒品牌奶制品案告破 缴获饮品90余万件
假冒乳饮料在图案、色彩、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仿真度。
5月8日,检查人员发现一仓库包装好的假冒伪劣“蒙牛”、“伊利”、“光明”、“银鹭”等乳饮料。
口味多样、名称不同的乳饮料。
昨天下午,徐州警方通报了一起特大销售假冒品牌奶制品案件。涉案的15名犯罪嫌疑人,目前全部被刑事拘留。
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称,该案被列为公安部打击假冒伪劣奶制品“会战六十一号”集群战役。苏、皖、鲁、豫四地警方,按照公安部经侦局第二战区前线指挥部的命令,在6月12日同时展开抓捕行动。
◎案发
淮海食品城发现假冒饮料
2012年5月8日,新城公安分局会同工商等部门对淮海食品城进行巡查时,发现金日红食品商贸店内存在大量假冒“蒙牛”、“伊利”等乳饮料。
随后,检查人员在其仓库内检查发现包装好的假冒伪劣“蒙牛”、“伊利”、“光明”、“银鹭”等乳饮料1万余件、20多万盒和包装箱8000余个及打码机等工具。
当天,因为案情重大,新城公安分局对该案立案侦办。
警方侦查后发现,自2011年10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许某、赵某某等人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购买假冒伪劣“蒙牛”、“伊利”、“光明”、“银鹭”等乳饮料50余万元后,通过物流运输和现场批发等方式将货物销往安徽淮北、宿州以及江苏徐州等地批发零售商。
◎抓捕
四省九市公安机关统一抓捕
为彻底摧毁这一销售假冒伪劣品牌乳制品、饮料的网络,作为“会战六十一号”的战役发起地,徐州公安局“会战办”在战前作了精心的准备。
6月5日,徐州经侦支队专门牵头召开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案件协调会,邀请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九市经侦支队、技侦支队负责人来徐对案件进行商讨,公安部经侦局上海直属总队、省厅经侦总队领导亲临徐州对案件线索核查工作进行指导。
在此期间,专案组多次前往山东枣庄,河南商丘,安徽淮北、宿州等地,行程近万公里,通过深挖细查,获得了大量证据线索,基本查清了该网络运作情况。
6月12日18时,在公安部经侦局第二战区前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对徐州新城公安分局主侦的“黄某、宗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上下游犯罪展开统一收网行动。
行动中,我市共出动警力180余人次,对前期侦查锁定的窝点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收网行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该场会战一举摧毁制售假冒伪劣奶制品团伙5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缴获假冒“蒙牛”、“伊利”、“旺旺”、“雪碧”、“银鹭”等品牌奶制品、饮料等90余万件、包装箱20余万件、品牌商标标识53余万件,以及喷码机、封塑机等制假设备12台(套),涉案金额695万元。
6月29日,公安部专门发来贺电予以祝贺。
◎分析
假冒多个名牌牟取高额利润
警方在侦查中发现,本案查获的假冒“蒙牛”、“伊利”、“光明”、“银鹭”等产品不仅在品牌、产品名称上具有相同、近似的特征,而且在图案、色彩、设计等方面都有极高的仿真度,极易造成消费者误导误购。
另据了解,由于假冒注册商标的“蒙牛、伊利、旺旺、雪碧、银鹭”等品牌奶制品、饮料成本低廉,但是其出售的价格却能等同于所假冒的商品或真实商品的价格,利润空间很大。犯罪嫌疑人为了能够获取高额利润,牟取比以往更大的暴利,在团伙的内部进行周密分工,实施流水线、一条龙运作。
相关办案警员证实称,此案共捣毁制售假窝点28个,其中生产窝点4个、销售窝点12个、储存窝点12个。足以看出他们在生产、销售、储存上面的细致分工。
那么,犯罪嫌疑人制售的这些假冒奶制品主要销往哪里呢?
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中交代,安徽淮北、宿州以及江苏徐州等地批发零售商从犯罪嫌疑人许某、赵某某处购进假冒注册商标的“蒙牛、伊利、旺旺、雪碧、银鹭”等品牌奶制品、饮料后,大部分均销往本地农村周边地区以及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流动较为密集的商店。
“因车站、码头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一些群众防假反假意识不强,特别是低收入者为贪图便宜,更愿意购买价格偏低的商品,从某些程度上推动了假货流入市场的‘可行性’。”警方介绍说,这伙犯罪嫌疑人的反侦察意识很强,他们在各个生产窝点均安排了眼线,主要负责观察可疑车辆和可疑人员,一旦发现情况及时通过电话通报给窝点负责人。
不过,让警方感到不得其解的是,许某、赵某某等人自2011年10月份以来,就开始在淮海食品城商店内大肆销售假冒蒙牛、伊利等知名品牌乳饮料,近7个月的时间,市场监管部门均未发现。
文/记者 黄亚 通讯员 徐经宣
图片由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