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急诊室 抢救病人就像与时间赛跑
耐心为幼儿诊断
120送来急救患者
急救现场
护士精心照顾患者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讯(记者 王任飞/文 记者 周琪/摄) 每天夜晚,在万家灯火时,总有那么一群人还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忙碌:他们接诊、救治、监护……哪怕身体再疲倦、双眼布满血丝,也少有抱怨。在与时间的较量中,他们步履匆忙,严阵以待,尽心竭力地挽救和守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就是夜间急诊室的医生和护士。10月20日晚上7点到10月21日早上7点,记者跟随着市中心医院夜间急诊室医生护士忙碌的身影,体会了这一岗位的辛苦。
工作时一路小跑
10月20日晚上7点,记者来到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院夜间急诊有医生4人,护士7人,导医员1人,主要开设内科、外科、儿科,重患送到抢救室救治,病情平稳后转入监护室以便观察病情。”护士曹含梅告诉记者,一般夜间接诊都在200多次,工作量非常大。“由于夜间就诊,患者和家属的情绪也很容易急躁,工作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7点05分,外面响起急救车的鸣笛声,曹含梅和2名值班护士迅速将一部抢救推车打开,快步跑到急诊大楼门外接车。很快,3名护士推着一名瘦弱的老太太小跑着冲进抢救室。上心电监护仪、吸氧,量血压、测血糖,医护人员围着患者,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检查。值班医生潘凯很快做出初步诊断,是低血糖。
几名护士刚把老太太安置好,外面又来了一辆急救车,车上送来一名摔伤的青年男子;紧接着,一名中年男子背着一名妇女急慌慌地推开急诊室的门;同时,一名哮喘患者也赶来就医,抢救室内显得拥挤起来。
曹含梅告诉记者:“每到病人多,忙不过来时,她都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忙病人快点解除痛苦。”
上半夜连口水都没喝上
晚上8点20分,急诊大厅里的患者和家属有所减少,但儿科急诊室里,仍有大量的病人进进出出。
“我不想打针……”一名男童搂着妈妈的脖子大哭着,医生徐晓军则耐心地引导他配合检查。此刻,儿科里已经挤满了十余人,走廊上还有几名抱着孩子等待的家长。
直到晚上10点钟,儿科里才暂时没有了病人,徐医生说:“今晚到现在差不多接诊40多次了,跟平时也差不多,连喝水的空都没有。”可没等徐医生倒好水,一对夫妇抱着宝宝已进了门:“医生,这孩子老哭个不停,您给看看是咋回事?”正说着,门外又陆续进来两拨病人。
晚上11点40分,送走一拨病人后,徐医生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这时才喝上上班后的第一杯水。
为救病人时刻准备着
凌晨4点,值班医生李磊还守在问诊桌前。“急诊工作突发性强,如非必要,不能离开岗位一步,不然就是耽误患者的生命。”
凌晨4点20分,值班护士突然跑来,说抢救室里一名60岁的老伯出现异常,“患者因胆囊炎和房颤留院输液,目前出现呼吸急促、嘴唇发青症状。”李磊迅速跑过去查看病情,发现老伯神志不清、心脏有停跳征兆后,又立刻安排静脉注射,并做心肺复苏处理。
4点30分,抢救完毕,老伯的呼吸、心跳逐渐恢复,神志由昏迷状态逐渐好转,此时医生和病人家属都松了一口气。
李磊告诉记者,抢救病人时就像与时间赛跑,必须争分夺秒,“别看刚才这短短的10多分钟,对我来说,却是度秒如年,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生怕出一点差池。”
看到病人被送到监护室,李磊回到诊室,重新又坐到问诊桌前。“上夜班就得随时准备接诊,要是连熬夜都撑不住,还怎么去救人呢?”
■记者手记
看着病人进进出出、医护人员忙忙碌碌,记者既为病患的安危揪心,也着实心疼医护人员工作的艰辛不易。
据了解,一年365天,他们差不多要值90多个夜班。在这些夜晚里,急救室的医护人员们一忙起来就没有停歇,来不及吃饭、来不及喝水、甚至来不及上厕所;时时刻刻都要睁大眼睛、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救治患者,尽管他们困倦,尽管他们劳累,但他们仍坚守在岗位上,冲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急救的这一夜,对记者来说,是种经历,而对他们来说却是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