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再登象山又见新奇观 响石洞、扁担泉、木鱼石

2011-10-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1-10-21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险峻无比的狼虎洞内,早有探险者留下了行进的记号。

  ▲拿起石块敲击刻有“媒妁石刻”的巨石,有悦耳的木鱼声传来,人们因此给巨石起名“木鱼石”。
  
  

  巨石缝中的扁担泉雨水充沛时一年可流上四五个月。只是现已深秋,加上多日无雨,扁担泉已经干涸。(附自驾线路图)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消息 (记者 王漱玉 张元涛) 昨天晚报A4、A5版对柳泉茅村两镇4公里范围内的3处景点的报道,吸引了徐州驴友的注意,不少驴友打进本报热线详询自驾游路线。
  一位自小在柳泉镇象山(即昨日报道中提到的狼虎山)脚下城子村长大的张先生报料说,他小时候经常在象山上玩耍、放羊,象山上还有一线天、泉水、木鱼石等天然奇观,并自告奋勇担当导游,带领我们二次探访狼虎洞。记者还特邀爆破专家丁先生一同实地考察。
  自驾仅需50分钟
  张先生在市区工作,但每周都要回家一次,对从市区到象山的线路十分熟悉。昨天早晨9点整,在张先生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位于云龙山西门的彭城晚报社出发,仅用50分钟即到达象山山脚,比初次探访节约了近半个钟头的车程。
  记者一行出市区走104国道北上,经徐州市第二公墓,过104国道新徐韩段收费站一路向北,经过铁路立交桥后,北行约一公里,向左(西)经西象村向南,行至城子村。象山就位于城子村东。狼虎洞位于象山山窝处,向上攀登至象山2/3处,即可找到狼虎洞。
  途经西象村时,张先生介绍说,这里的圩子集每年正月十七有狼虎庙会。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个庙会就是从狼虎洞庙会挪来的。
  象山上又有新发现
  “有不少人认为狼虎洞因为山名而得名,实际上,狼虎洞所在的山不叫狼虎山,而叫象山。象山位于城子村正东,象山北侧的山叫团山,南侧的山叫贾山。这里风景很美,可惜团山开山采石后,也就一两年的光景就变得光秃秃了。”在象山山脚,张先生指着眼前的这几座山说。
  ■扁担泉
  “象山上有不少泉眼。每年暮春开始,山上到处都是泉水。碰上雨水多的年份,这些泉水可以流四五个月。山谷中的不少大石头,就是被这些泉水冲下来的。”张先生指着山谷中随处可见的碎石阵说,“最有名的一处泉,我们村的人都叫它扁担泉。”
  在象山约1/2处,我们找到了扁担泉。只见两块巨石中间有道约五指宽、3米长的缝隙,张先生说,每到雨水充沛时节,这里就会冒出汨汨清泉。泉水自上而下,汇聚到距此不远的城子河。可惜,现在进入深秋时节,加上多日无雨,扁担泉已经干涸。
  ■木鱼石
  不过,后面惊喜不断。再向上行不远,就在前一天发现“媒妁石刻”的地方,张先生拿起石块敲击,悦耳的木鱼声响起。张先生说,这块木鱼石是他小时候和小伙伴在山上放羊时无意中发现的。同行者纷纷效仿敲打这块木鱼石,每一次都有好听的木鱼声响起。张先生告诉记者,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从前这里有庙的时候,经常有和尚把它当作木鱼,敲着念经。
  从这块木鱼石向上没多远,我们又发现了一处山泉,山泉里还有水。张先生说,他以前还真不知道这里也有山泉。只见泉眼上方有一块月牙形的巨石,我们即兴为其取名“月牙泉”。
  ■响石洞
  随后,张先生带领记者去寻找响石洞。“响石洞在狼虎洞外上方约二三十米处,是一个不太大的洞。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往里面丢石头,能听到石头往下落的回声,听得出来洞很深。”张先生说,“我们因此都把它叫做响石洞。”
  结合薛茂廷先生前一天狼虎洞深处还有“一线天”的说法,昨天同行探访的所有人均认为,张先生所说的“响石洞”很可能就是狼虎洞内的“一线天”。张先生同时认为,响石洞还是狼虎洞的通气孔,狼虎洞内的氧气应比死胡同洞穴充足。
  通过近20分钟的找寻,我们终于发现了两处响石洞。一行人兴奋地往里扔石头,但前一天的探险经历让我们深知洞内空间狭小,知道石头小也可积少成多,就都没忍心多丢几块,捡小石块确认听到回声后即离开,再次深入狼虎洞。
  ■关于狼虎洞
  洞内有行进记号

  有了初次探访的经验,这次进入狼虎洞,我们的准备就比较充分了,不仅备了蓄电池电灯,还拿了一把蜡烛。张先生带着记者进洞,每隔3米就点了一支蜡烛,加上蓄电池电灯,洞内光线改善许多,进洞也较前次容易了些。
  洞口往里约10米处十分狭小,身高超过1.60米的人需蹲下屈身行进。保持这种姿势行进两三步即可立身站起,最宽处可容两人面对面侧身通行。
  进洞后约30米处,即到达前次探访止步的岔道处。只见这里左边有一个通道,石壁上有人画上“①”的记号。记者沿着这个通道前行约10米,塌方的碎石将洞道变成了死胡同,我们只好原路退回到岔道处。
  从岔道处向前直行10米左右,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向左和直行的洞道。在这第二个岔道,又有人作了标记“②”。向左的洞道宽约1米,直行的洞道宽约1.2米,两个洞道的高度均超10米。记者沿着直行洞道前行,发现石壁上有人留下字迹,洞内奇石千姿百态,令人留连忘返。
  再前行约10来米,洞道内淤泥越来越厚,记者实在无法前行,只好退出。
  专家:宜静态爆破
  同行的工程爆破技术专家丁先生认为,该地区地质情况特殊,山体内部断层构造复杂,如果用炸药爆破,强行扩大洞口,将会对洞内山体结构造成巨大影响,甚至造成坍塌或堵塞,会对这一难得的天然景观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丁先生说,较为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对洞穴进行系统完整的探查,查明洞穴的构造,划分安全区与危险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确需清理的部位,宜采用静态爆破的方法进行,精确控制爆区范围,减少震动,最大限度地保留洞穴的原始构造,同时也能确保游人的安全。
     追踪《三个规划勾画“滨湖城市”蓝图》
  (鸣谢张先生给本次探访提供帮助,线索奖50元)
  本报记者 白雪 摄
  制图/朱思佳